点击购买年11期

编者按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英雄辈出,灿若星河。为集中展示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中宣部于近日组织深入学习宣传建党以来位重要英雄模范人物,让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力量代代相传。作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学载体,《中国作家》杂志多年来在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上开辟多个栏目,刊登了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呈现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以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事迹。

刘笑伟

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现任《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学历,大校军衔。已出版《歌唱》《情满香江》《强军强军》等15部著作。曾获第七届、第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和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全军抗震救灾题材文艺作品评奖优秀作品奖;多次获得《解放军文艺》年度优秀作品奖。

我们都是“守岛人”

文|刘笑伟

电影《守岛人》即将公映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我在朋友圈也转发了解放军报客户端的相关消息,并加了一段按语:“一件事,一辈子!6月18日去影院,看八一厂厂标,听那曾经暂时沉寂的旋律再次响起:有些事情,哪怕只剩下0.平方公里的阵地,也值得我们坚守32年……”

我又想起了王继才。想起了在《中国作家》纪实版首发的反映王继才先进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万里瞻天红旗扬——“人民楷模”王继才》(与王志国合著)。

是啊,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只有0.平方公里的、曾经没有电没有淡水的小岛上坚守了32年,王继才有着怎样坚韧不拔的毅力啊!

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从年开始,他奉命守卫开山岛,和妻子一起,32年如一日坚守孤岛,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奉献给国防事业,曾荣获“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继才“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年10月,我领受了创作反映王继才先进事迹长篇报告文学的任务。领受任务之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是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的一个部门主任,自己本身就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创作只能全部利用业余时间。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我搜集了2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后又利用休假时间,两赴开山岛采访,还到天津、南京、连云港等地采访了王继才的子女和他的亲朋好友。在开山岛上,我循着王继才巡逻时走过的路,一级一级地数着台阶;在连云港,我沿着王继才大女儿王苏当年选择辍学、在小岛对岸的燕尾港为父母守岛做后勤保障时曾无数次走过的小路逡巡;在天津,我与王继才的儿子王志国数次进行长时间的对话;在南京,我听王继才的小女儿王帆讲她小时候在岛上的云淡风轻而又惊心动魄的往事……

我至今记得,在船上第一次依稀看到小岛时,那褐色的岩石、黄色的海水、绿色的植被、白色的灯塔、鲜艳的红旗深深震撼了我。我感觉有一种光芒深深刺痛了我。我说:“不了解开山岛的人看不到这种光芒;不了解王继才的人也看不到这种光芒。”我至今记得,王苏那双因过早承担生活重担而变得十分粗糙的手……

有了比较深入扎实的采访,我心里有了点儿底。但过了采访关,还要过构思关。于是第二个难题出现了,作品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对于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结构或许是最重要的。在构思作品的结构方面,我费了很大的心思。难在哪儿?空间太小,王继才夫妇在一个小岛上生活了32年,可以说每天面对的几乎都是同样的事情:升旗、巡逻、记日志……报告文学不能成为流水账啊!

苦恼中,我和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时任军事图书编辑室主任)丁晓平的一次电话,启发了我的思路。他说,围绕着家国写吧,标题可以叫《家国》。我灵机一动,想到了诗:用诗的结构!

于是,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结构基本出现了——三幕“诗剧”。第一幕《岛》,写王继才的生存环境;第二幕《家》,写王继才和他的家庭为了守岛做出的牺牲奉献;第三幕《国》,写王继才守岛的价值和意义。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万里瞻天红旗扬——“人民楷模”王继才》(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时书名为《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终于创作完成了。作品在《中国作家》纪实版发表之后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刊发评论,称赞该作品“是一部有境界、有情怀、有温度的优秀图书”,“写出了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在年1月揭晓的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该作品获得“优秀教材奖”。此外,该作品还获得了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奖。

在《万里瞻天红旗扬》中,我尝试了跨文体写作。有评论指出,新闻、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要素在这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有机融合,使文本兼有小说的悬念、新闻的简洁、散文的抒情、诗歌的灵动。“巧妙营造戏剧性的冲突场面,成为本部作品的一个突出亮点”“写作者借鉴电影与纪录片的表达技巧,用立体的思维与角度观察人物,使作品富有画面感”。还有评论指出:“诗意的叙述也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诗的规矩在于格律,或者说旋律。本书就像一部诗乐,作者选排故事的主要考虑不在时间、人物等逻辑线索,而是将主题化作一个指挥棒,统领演奏着王继才的一生。”

创作《万里瞻天红旗扬》,是一个艰辛、痛苦而又难忘的过程。采访、写作之后的日子,我常常和王继才“相遇”,换言之,王继才的守岛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与烦恼,我时常会对自己说:你的困难有王继才遇到的困难大吗?王继才能坚守32年从不退缩,你遇到一点困难就要退缩吗?

王继才的事迹为什么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因为它能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开山岛”,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守岛人”。对于写作者来说,文学的高地就是“开山岛”,艰苦的创作过程就是“守岛”的过程。

为什么坚守,因为热爱。电影《守岛人》中,主人公王继才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不亏心。

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都是“守岛人”。

只要坚守,时光的潮水就冲不走你心中的“开山岛”。

我不会“躺平”,因为我的心中有爱。

刘烨主演的电影《守岛人》6月18全国献映

万里瞻天红旗扬

刘笑伟王志国

推荐人语

长篇报告文学《万里瞻天红旗扬》记述了全国“时代楷模”“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继才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守岛卫国32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人生华章的故事。通观全文,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然而就在“一个岛、两个人、一面旗”的诸多平凡小事中,凸现了王继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坚守信念。作者采访深入,材料翔实,故事生动,细节鲜活,结构也比较合理。作品有境界、有情怀、有温度。

——黄传会

寻找开山岛

王继才夫妇巡岛

守岛32年的王继才第一次登上开山岛时,只有26岁。

年4月,笔者登上开山岛,看到一张王继才刚刚登岛时的照片——他穿着一件半旧的深蓝色上衣,里面的白衬衫衣领微微露出,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微笑,还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青涩表情。那是年,灌云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王长杰送他到开山岛担任守岛民兵时所摄。

那个时候,开山岛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

那个时候,开山岛是荒芜的,不是丰腴的。

那个时候,开山岛只是一座荒凉之岛,并没有闪耀出黄金般的光芒。

开山岛,面积0.平方公里,只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他却在那个小岛上坚守了32年。

32年间,除了极短时间登陆之外,王继才都是在这座小岛上度过的。

在开山岛上眺望四周,都是浑黄的海水。

小岛如此之小,小到20分钟足可以走过每一个角落;小岛又是如此之大,大得只剩下无边无际的浑黄的海浪,以及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般苍茫的时间。

王继才为什么来到这座小岛上?是什么样的经历,使他最初决定留在这座小岛上?是怎样的精神力量,令他在这里扎根32年?在这32年里,他经历了怎样的幸与不幸?他品尝到了什么样的岁月沧桑?是何等神奇的力量,推动着他的妻子王仕花也来到岛上?在四周都是浑黄大海、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小岛上坚守32年,他是怎样一个人?他缺钱吗?他没有别的选择吗?他犹豫过、彷徨过、退缩过、后悔过吗?这座小岛离开他不行吗?守岛与守家可以兼顾吗?为什么他宁愿舍弃3个孩子温暖的小手和天真的笑脸,终日困在这座岛上?在这32年间,这座小岛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他的家庭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他的家园——物质的和精神的——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沧桑巨变?

站在开山岛上,站立在王继才曾经戍守过的地方,透过浑黄的波涛,笔者在寻找着答案。

“时代楷模”王继才生前守护的开山岛

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的燕尾港码头出发,伴随着渔船发动机的轰鸣声,我们向开山岛进发。浑黄的海水,涛声盈耳。是黄河里的泥土,染黄了这片海域。大风卷起浪尖的水雾,飘飘洒洒,如下雨一般扑打在脸上。含盐的海风扑面而来,让笔者的眼皮有点发黏。

航程约50分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船乘客彼此也默默无言,沉吟不语,思绪无限宽,也无限长。看着长满了锈斑的渔船,笔者想起一个人。一个在荒岛上如鲁滨逊一样漂流了32年的人,一个如《老人与海》里的渔民圣地亚哥那样与海风抗击了32年的人。

开山岛已在视野之中了。远远望去,岛上的营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排排似海上城堡般耸立,褐色的岩石、黄色的海水和绿色的植被交相辉映,白色的灯塔高高耸立。紫色的喇叭花,郁郁葱葱的松树、无花果树、苦楝树,让小岛充满了生机。墙上,“以岛为家”的大红标语让人想起这座小岛的沧桑历史。

这时,笔者忽然听到陪同采访的江苏省军区政治工作部徐殿闯干事喊了一声:“多像海上的宫殿啊!”还真是,远远看着开山岛,给你视觉上的感觉是在仰望。高处矗立的灯塔如此洁白,五星红旗如此鲜艳夺目。阳光照射在岛上,如同给小岛镀上了一层古铜色的光。徐殿闯干事这一声条件反射般的赞叹,让笔者刹那间看到了开山岛圣洁的精神光芒。

不理解开山岛的人看不到这种光芒;不理解王继才的人,也看不到这种光芒。

王继才瞭望海上情况

年9月1日,笔者第一次登上开山岛。登上小岛,第一眼就看到那块石碑,上面刻着三个大字:开山岛。拾级而上,仿佛走进了百果园:葡萄、桃子、梨、苦楝、无花果、枣树、樱桃、松树、冬青、丝瓜、豆角、菊花、洋芋头、牵牛花、爬山虎……王继才夫妇32年的苦心经营,使得开山岛成了“世外桃源”。

那一次,一棵枝繁叶茂的苦楝树深深震撼了笔者。

那是一棵种在石头缝里的树!

岛上种树,要先用钢钎在石头上凿出坑来,再从岸上运来泥土,才能种活。开山岛上种活的第一棵树是苦楝树,也是现在岛上最大的一棵树。这棵树,是王继才和王仕花在年,也就是他们上岛第四年种的。夫妻俩从岸上一点点运来泥土和肥料,在石头缝里种下树苗。开始的两年里,种的上百棵树没有一棵活下来。到种树的第三年,才成活了这棵小树苗。

石头上的树,该有怎样顽强的根系?

忠诚于党,铁心守岛(摄影:郭丁虎)

再次登上开山岛,已是半年之后。在这半年时间里,随着采访的一次次深入,王继才的形象在笔者的脑海里越来越鲜活,也越来越清晰。

笔者慢慢懂得了,王继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懂得了他用32年时光守岛的意义。

王继才说,开山岛是祖国的东大门,每天升起国旗,就证明有人在这里守着。有了国旗飘扬,这小岛就有了颜色。

为一个有颜色的小岛,他像一颗孤独的螺丝钉,紧紧铆在开山岛上。

苍茫海天间,这座小岛是孤独的。

滚滚红尘里,王继才也是孤独的。

小岛上有一座灯塔,散发出光芒。

王继才身上有一种精神,也是散发出光芒的。

他像自己在岛上种活的第一棵苦楝树,把根深深扎进开山岛的岩石里。那棵苦楝树是如此热爱开山岛,正如他对祖国坚定、深沉、持久、无私的爱。12级台风撼不动苦楝树的根,任何艰难困苦也撼不动他的信仰。

他坚守的绝不仅仅是这座小小的开山岛。他坚守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忠义与诚信,坚守的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对祖国的忠贞,坚守的是这个时代所亟须弘扬的奋斗精神。

他是奋斗者。他战胜的不仅仅是内心的孤独、环境的艰苦和亲情的考验,还有急功近利、喧嚣浮躁的社会风气,以及奋斗新时代所最需要警惕的精神懈怠和理想缺失。

那天,笔者夜宿开山岛。抬眼望去,大陆上的灯光沿着海岸绵延不绝,融入满天星斗。海风中,仿佛能嗅到来自对岸的人间烟火之气,仿佛可以触到繁华都市的璀璨灯火。

涛声拍岸。在一阵阵涛声中,笔者仿佛听到了一种心跳的声音。一声声,如此清晰有力。触摸着开山岛上的一草一木,仿佛握着王继才的手,和他面对面地交谈。

“王继才,你后悔吗?”

“不!”

从繁华的大陆到开山岛,只有12海里。这12海里水路,隔离了小岛的孤寂与沿海城市的喧嚣,是一条检验忠诚和担当的信仰之路。

这条路,在有些人眼里是孤独和绝望,在王继才的眼里却是家国担当。因为有了这份坚守的信仰,他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了种种别人想象不到的困难,用32年时间,让岛上有了生命和绿色。不起眼儿的小岛如今为外界熟知。他用一生踏出的巡岛小路,已经成为令人钦佩和向往的“星光大路”,成为无数人争相前来的问心之路。

耳畔似乎听到王继才的声音:“再巡一次岛吧。”朦胧中起身,仿佛与王继才相伴,一起在星空下进行着一项平凡而壮丽的事业。

开山岛地无三尺平。台阶陡峭,高低不平,每个台阶的高度也不一样。想象着与王继才相伴,笔者走得如履平地,默默地数着一级级台阶。一圈下来,岛上的台阶总共有阶。我轻声对着天空说——夜空中,那张熟悉的面孔在闪烁:“和你数过的数字一样,一阶也不少。”

巡岛之后,一夜无眠。感觉与王继才面对面坐着,直到天光放亮。

日出东方。海上观日出,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风景。朗朗乾坤,辽阔海面,光芒四射,无所遮挡。光一下子就照进了你的内心。

这更像一种精神的日出。

那一刻,笔者明白了:“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王继才把岛当作家,也当作国。他叫王继才,也叫王开山。32年里,他早已与开山岛融为一体。

他奋斗32年悉心守卫的,正是他自己的初心,正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国!

守岛32年的王继才第一次登上开山岛时,只有26岁。

32年:天,小时,分钟,9152000秒。小岛成为他的生命,记录着他一生的悲欢,承载着他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这座小岛,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沧桑,太多的人世悲欢,太多的艰辛奋斗,太多的云卷云舒。

对于笔者来说,开山岛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有太多的谜底需要揭开。

王继才全家福

那一年,是年。那一年的神州大地,上演了什么样的活剧?那一年,中国人的心灵里开出了怎样的花朵?

那一年1月5日,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在深圳结束。会议提出:经济特区在“七五”计划期间要更上一层楼,朝着建立外向型经济的目标奋力前进。经济特区的概念,第一次在全国会议上鲜明地提了出来。

那一年1月11日至20日和1月12日至2月3日,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人们可以倾听到一个文明古国演奏出的发展经济的宏伟乐章。

那一年2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通过决议,接纳中国为亚行成员国。

那一年3月28日,邓小平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那一年5月26日至29日,14个环渤海市(地区)市长联席会议在天津举行,确定建立环渤海经济区,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

那一年10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

从年的这些大事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国家对加快经济建设的渴望与雄心。那时的中国,改革开放是最显著的特征,是最壮丽的气象。人们憧憬着过上幸福的物质生活,人们开始尝试着打工、经商,走向沿海,走向经济特区……

年,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充满着梦想的色彩。

而这一年,王继才选择了上岛:一个荒凉的岛、一个没有人烟的岛、一个不可能发财的岛、一个没有电甚至没有淡水的岛。

那个时候,还没有“最美的逆行”这个词。然而,在年的中国,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在燕尾港镇海边防波堤上,王继才奔赴开山岛的年轻身影,不正是“最美的逆行”吗?

开山岛,开山岛,你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岛?

每天清晨,王继才夫妇都会举行升旗仪式

笔者曾久久地遥望开山岛。

灌云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刘军在旁边介绍,开山岛距离燕尾港12海里,岛上无电无淡水无居民,野草丛生,海风呼啸,人迹罕至。岛上,狗都不叫,鸡也不叫。过去岛上没有专用码头,船要绕半天才能靠岸。灌云县人武部曾先后派出10多个民兵守岛,但最长的只待了13天。只有王继才,一待就是32年。

天气晴好时,站在岸边,开山岛目视可见。

这几年,燕尾港镇的海岸边越来越繁华,灯火越来越多,连绵几十公里。岸边是滩涂地,没有庄稼,只有风力发电机,巨大的叶片昼夜旋转。还有不少化工厂,演绎着一座小城的繁华。

开山岛,位于灌河入海口处,外形呈馒头状,海拔36.4米。全岛由黑褐色的岸石组成,属基岩岛屿,怪石嶙峋,陡峭险峻,兀立于海天之间,浮沉于烟波浩渺之处。南、北、东三岸为岩石陡岸,西南有一个人工码头,涨潮时可靠船登岛。

清代诗人曹西园曾作过《灌河八景》的诗,其中有一首标题是《开山云岫》:“云岫苍茫耸髻鬟,灌河东去是开山。”

耐人寻味的是,开山岛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二郎神担着山追赶太阳,从灌河经过时掉下一块石子,成为一座小岛。有一天,一艘装满铜钱的大船从这里经过,一只海龟精作怪,掀起数丈高的海浪。船夫们发现小岛,赶紧将就要沉没的船驶于岛下,把铜钱搬进岛上的山洞藏起来。海龟精很生气,上岛喷出毒气,把岛上的人和树木都毒死了。从此,小岛变得一片荒芜。

多年之后,有一对年老夫妇在小岛附近捕鱼。忽遇大风浪,就登岛避风。半夜醒来时,老两口被冻得直打哆嗦,老爷子就拄着“芦秆”站起来活动身子。忽见一个洞口,老两口进洞避寒,却听得脚下有金属之音,拾起一看,原来是铜钱。第二天,大海平静如水。老两口摇着满载铜钱的小船回到家里。后来,渔民们按照老人指点的方向去寻宝。小岛找到了,洞口却不见了。从此,人们把这无名小岛称作铜钱山。很多年之后,听到传说的人们期待着再次开山,找到山洞里的铜钱,便将这座小岛改名为开山岛。

这个类似于《桃花源记》的传说里,却有着深沉的隐喻。读着这个传说,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把历史与现实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年7月15日8时45分,王继才第一次踏上开山岛。他在这里也找到了一个洞口,里面也有着无穷无尽的财富。

只不过,这是精神的财富。

铁心守岛

年7月1日,那是个炎热的夏日。灌云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王长杰(后改任政委,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他王政委)考虑动员王继才守岛时,并没有想到多年之后,人们会把这个决定看成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时刻也几乎可以称为一个历史性时刻。

开山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曾有解放军一个连队驻守。年部队撤编后,设民兵哨所。此后,灌云县人武部每批派出三名民兵驻岛值守,由于无给养船、无经费保障等原因,岛上生活实在艰苦。“白天海茫茫,夜晚望星星”的孤独且不说,值守民兵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谁愿意在一个荒岛上守一辈子呀!

哨所成立后,人武部先后派出四批民兵上岛值守,最长的待了13天,最短的只待了3天。一个民兵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就是打死我,我也不再上岛!

这一天,人武部部长办公室里,王长杰坐在办公桌前,一直犯愁。他仔细地翻看着全县的民兵档案,任凭汗水顺着脸颊爬出一道道印痕。

当他看到王继才这个名字时,脸上多少有了点笑意。

王继才呀王继才,这倒是个合适的人选。

年,王继才从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毕业后,被推选为鲁河乡北五二队生产队队长。随后,因工作和民兵训练成绩突出,被组织选为村里的民兵营长,后来生产队裁撤了,但是他仍旧担任着民兵营长一职。

这个小伙子不错,人踏实,关键是不怕吃苦!王长杰想。

第二天,阳光明媚,天气好得如同王继才的心情一样。他吃完早饭,便骑上父亲那辆破旧的凤凰牌自行车,飞一般地向着县城赶去。那时候的苏北,还没有柏油道路,都是清一色的泥泞乡道,路面上四处散落着泥坑,但这并不影响王继才往县城骑行的速度。

据王仕花说,那一天,王继才以为夏季大练兵快到了,县人武部是通知全县基干民兵营长前去受领训练任务。

他一路上除了停下来喝水,一刻未敢耽搁,王仕花说。

到县人武部时,营区里竟是静悄悄的一片。王继才在哨兵处登记完,直奔二楼。

“报告!”王继才声音洪亮。

“进来!”王长杰满怀期待。

王继才生前,一定无数次地对妻子讲述过那个神奇的上午,以至于30多年后,王仕花向我们讲述那个时刻时,还是如此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王继才推门进去,大声地向部长问好,还敬了一个军礼,接着便有些拘谨地站立在原地。虽然与部长在训练场上、工作中有过很多次接触,但面对县里最高的军事首长,他还是有点紧张。

王长杰简单地询问了王继才的家庭情况,然后就开门见山:“小王,组织经过考察研究,决定调你去守开山岛,但由于经费保障有些困难,目前安排了你一个人上岛,你个人方面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

“哪里?”

“开山岛!”

“干什么?”

“守岛!”

王继才一下子蒙了。

县人武部组织民兵与燕尾港镇的民兵三营搞联合演习时,王继才曾多次登上开山岛。听了部长的话,他热切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特别是“一个人上岛”的话语,像是突然压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让他感觉胸口堵得慌。

王部长拍了拍王继才的肩膀,告诉他,这虽然是组织的考虑,但是也尊重个人意愿,可以回去跟家里人商量商量。

…未完…

(全文见《中国作家·纪实》年第11期)

点击购买年第11期

责任编辑

商晓倩

视觉设计

李杨

读《中国作家》

品文学中国

订阅全年限时优惠

1

国内邮发代号

《中国作家·纪实》80-

2

广告发行出版电话

-

3

发行部邮箱

zgzjfxb

zgzjzz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dx/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