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梁雷《借音乐提问:梁雷音乐文论与作品评析》

音乐可以表达感情,但可以借音乐来提问吗?这本身是不是一个问题?让谁去回答?音乐一定要由声音构成吗?“无声”是音乐吗?如果“无声”也是音乐的一部分,“无声”与“有声”并存于什么框架中?是时间吗?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序一:作曲家之培养与中国音乐之前景/周文中

序二:没有创新就没有音乐的未来/李西安

第一部分:梁雷音乐文论

1.借音乐提问()

2.迷楼:声音的楼阁()

3.“新音乐”的土壤()

4.寻找个人与民族的声音:朱践耳的交响乐作品的一些特点()

5.从我个人的求学经历谈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

6.贴近自心的音乐——梁雷近作三人谈/李西安,谢嘉幸,梁雷()

7.和而不同的友谊——记与蔡仲德先生的争论()

8.寻找色拉西()

9.碰撞中的回响——论陈晓勇的音乐(英文,中译)

10.教一个“乱弹琴”的学生()

11.记忆的弦动——梁雷、陈必先、邵恩、樊慰慈谈钢琴与民族乐队协奏曲的创作与诠释()

12.对我深有影响的几个体验和一些创作想法()

13.周文中的启示——庆祝周文中教授九十华诞()

14.创造一个现代音乐的绿洲: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的研究生作曲教学()

15.花从淡处留香远——追忆恩师赵如兰教授()

16.时间的凝聚,音响的振发()

第二部分:梁雷音乐人文诠释

1.一位拥抱世界的行者:旅美作曲家梁雷创作与观念评析/班丽霞

2.进出于梁雷记忆的弦动/叶维廉

3.聆听流动中的风景

——迁徙中的地理想象与音乐创造/谢乐美文蔡良玉译

4.直面社会悲剧同情底层弱者

——美国室内歌剧“四首科里多”观后/蔡良玉梁茂春

5.梁雷音乐的跨文化特征/高莲莲

6.梁雷“音响笔墨”的创作手法与艺术特性/班丽霞

7.水墨山水的音景/饶韵华

第三部分:梁雷音乐作品评析

1.遥远深沉的记忆

——梁雷的钢琴协奏曲《记忆的弦动》述评/蔡良玉

2.一音多声

——梁雷《记忆的弦动——钢琴与民乐队协奏曲》解析/梁晴

3.一曲充满人性力量的悲歌:

梁雷的协奏曲《潇湘——为中音萨克斯与管弦乐队而作》评析/陈鸿铎

4.回返歌之源头,让当哭者哭

——梁雷萨克斯协奏曲《潇湘》音乐评析/班丽霞

5.别样的保护与传承

——梁雷《色拉西片断》创作始末与音乐分析/班丽霞

6.西方作曲家技法与东方文化意韵的诗性凝结

——梁雷室内乐《花开的声音》音乐语言诠释分析/郑艳

7.《境》中之影——解析梁雷弦乐队作品《境》

——梁雷弦乐队作品《境》的音乐解析/张娇

8.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孟巫娜

9.梁雷米勒剧院肖像音乐会后记/李龙飞

10.以林泉之心观乐听景

——梁雷钢琴独奏曲《月亮飘过来了》山水内景与空间布局/班丽霞

第四部分:音乐专辑介绍

1.《笔法》弥生·宇野·埃夫莱特文班丽霞译

2.《迷楼》弥生·宇野·埃夫莱特文夏润禾译

3.《竹光》弥生·宇野·埃夫莱特文夏润禾译

4.《幽光》罗伯特·柯辛格文王婷婷译

第五部分:附录

1.梁雷个人简历

2.梁雷作品目录

3.作者、译者简历

4.梁雷CD曲目

精彩预览

花从淡处留香远

—追忆恩师赵如兰教授

梁雷

年11月29日,赵如兰教授的女儿Canta(卞昭波)突然发来电子信件,通知我赵老师身体不适。我迫切急于赶去看她,但苦于不能立即离家,丢下身边四岁的儿子和长期患病的妻子无人照料。正在设法安排从加州赶去波士顿的飞机时,第二天一早卞昭波又来信说,赵老师已经辞世。我的恩师走了。

之前一年,年10月,我曾到剑桥,从哈佛广场步行到赵老师BrattleCircle的家中向她问安。她形容憔悴,但是一见我来,还是问寒问暖,甚至居然连我的妻子孝惠的日本名字还记得,令我惊讶。我从哈佛广场的燕京饭店带来了午餐。那是过去与赵老师、卞先生常去的餐馆。我知道赵老师爱吃甜的,特别叫了一份八宝饭当点心,边吃边聊。她的短期记忆力已经严重衰退,开始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不到一小时,我注意到她在发困。但她知道我在身边,仍强打精神,努力睁开眼,面带微笑地从桌子另一侧望着我,又轻声问一次同样的问题。我怕她累,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从她家步行回到哈佛广场。沿着一路红黄交错的秋色,我徘徊在剑桥斑驳不齐的小砖路上,听着自己的脚踏着片片干枯的落叶,回想赵老师憔悴的音容,感到她美丽、慈祥的光芒正在一点一点地离我而去,心中悲情潮涌,怅然若失,很久很久难以平静。那是我在剑桥走过的最漫长的路。

二十三年前,也就是年,我从得克萨斯州(Texas)高中毕业,到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读本科。我的作曲老师罗伯特·科根(RobertCogan)从音色角度分析古琴曲《梅花三弄》,给我极大的启发。受他影响,我分析了卫仲乐先生演奏的琴曲《醉渔唱晚》。科根先生与我讨论完我的分析后坦白告诉我,“我已经没有更多的意见,但是你不妨向哈佛大学民族音乐学家赵如兰教授请教一下,她很可能会有其他的看法。”于是,经过科根先生的引荐,我给赵老师家第一次打了电话。

电话拨通,从话筒另一端传来的竟是熟悉的乡音。赵老师年出生在剑桥的Mt.Auburn医院,但她讲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话。我是八十年代在北京长大的。我在北京成长时听到的多是油腔滑调的京片子,常给人一种夸张、不可靠的感觉。赵老师的北京话非常敦厚、温馨,丝毫没有夸张的语气。似乎隐约能够听到只有在侯宝林用老北京话说的相声中听到的那种声音。

记得我们订下第二天见面的时间后,她说了两个字,“明儿-见!”她那温文尔雅的告别令我如醉如痴,仿佛下意识中她的声音已经开始引导我恍然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没想到,这个电话成了我赴美求学的一个新起点和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遇到了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恩师。

我至今也不知为什么赵如兰教授一见面就这样慷慨地对待我。当我去她在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办公室与她见面时,她耐心地听我这个本科一年级学生汇报自己做的古琴音乐分析,鼓励之外,提出了她的一些建议。紧接着,她就开始充满好奇地询问有关我自己作曲专业的问题。本来电话上约好见面二十分钟,不知不觉谈话已经超过了一个小时。不久后,她就和她先生、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学家卞学鐄教授一起来看我在学校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记得第一场音乐会是我在学校参加合唱团演出奥尔夫的CarminaBurana。赵老师和卞先生听完音乐会,邀我在学校附近的PizzeriaUno餐馆吃宵夜。

老实讲,我对这顿宵夜至今很难忘怀。那时我是一个穷学生,每天只有一美金的伙食费,常常不得已勉强靠一天一顿饭凑活过。因为酷爱读书,一到波士顿的中国城看到“世界书局”,我就忍不住对中国文化的强烈饥渴,用饭钱买了唐诗宋词等书,经济更加拮据。所以,一年中仅有几顿饭吃得饱。那天晚上的宵夜就是那一年中的少有的一顿饱饭。

遗憾的是我没有缘分做赵老师正式的学生。我的专业是作曲,而我认识赵老师时,她已经准备从哈佛大学退休。但是后来赵老师成为对我各方面影响最深的老师。她对我的传授,是从我为她搬书开始的。

赵老师的藏书是出名的。她退休时,要将她在哈佛大学办公室内的几千册书装箱搬回家。知道她需要帮忙,我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出出体力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很快我就发觉这不只是件简单的体力活。赵老师的藏书涵盖的学术领域非常广。要整理,首先需将书分门别类地分箱,而很多书在学科划分上就有相当的学问。一本书是归文学、还是史学、还是美学、还是版本研究等等,这常常成了搬书过程中讨论的有趣话题。我意识到,赵老师无形中在通过搬书启发我的思考、测验我的潜力。她在把她一生珍藏的宝库展现给我,同时她也在默默地观察我是否能够领略到这个宝库的美丽与奥妙。而我是个爱书如命的人。至今我还能感到第一次接触这么许多国粹时的亢奋与心灵震撼。

就这样,每天将书分类、装箱、搬运,几个月内将三百多箱珍贵的书籍运回赵老师家。这个过程其实是赵老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

没过多久,我父亲访美,准备到波士顿来看我。赵老师得知我父母都是音乐学者,就对我讲,“欢迎你父亲来访时,你和他一起住在我家。之后你就留在我家住吧!”这一住就是整整八年。

在赵老师、卞先生家住,不仅仅是每天吃饱了肚子,而且在精神上给了我人文教养的滋润。在我二十一至二十九岁之间思想变化逐渐发展成型的关键时期,赵老师用她的自然、率真、朴实与天真,重新塑造了我这个微小生命的主体。可以说,她对我的影响不次于我的亲生父母对我的影响。而卞先生则用他“雄辩的沉默”,时时在无言中督促我。

我十七岁上高中时只身离开中国,到美国学习生活时立即产生了寻找自己心中的中国的渴望。这个想象中的精神家园是在赵如兰、卞学鐄教授家生活学习的八年间找到的;是我躲在她家地下室内那间被我的师兄们戏称为“地牢”的小房内,不分昼夜寒暑分秒必争地学习、抄写中国文化经典而逐渐建构起来的;是在抚触线装《四部丛刊》如肌肤般细腻柔软的宣纸时,在她优雅的笑容与温厚的话语声中,在她收藏的世界民族音乐录音录影里,在放满她烹饪的一道道美食的饭桌上,在与来访的客人们高谈阔论争论不休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在这间小小的“地牢”里,听得到窗外的雨滴,看得到外面树枝上的积雪,也隐约可见她家前院内日本红枫的优雅身影。昼夜、风雨、四时,持续轮转回环。书架围绕的一盏小灯下,《嵇中散集》、《文镜秘府论》、《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维摩诘经》、《世说新语》、《扬州画舫录》、《老残游记》、《陶庵梦忆》、《园冶》、《焚书》····一页一页,如画、如影、如梦、如戏般映入脑海,掀起阵阵美的冲动。我心目中的中国在一砖一木、一水一石中营造,我对中国文化的深情与信念也在逐日增长。

夜深读书正酣时,赵老师时常端着“萨其马”甜点和茶水,亲自送到“地牢”里,打断我的学习,提醒我别忘了休息一下。这个打断每每变成我们之间在深夜的灯光下的又一次长谈。至今,每当我在中国超市看到“萨其马”,舌尖品尝的记忆便立即引起思想与情感的回潮,仿佛又回到赵老师家温馨的氛围中。

在她家蓝印花布的窗帘与台布间,赵老师打开她的明琴,教授我弹奏《阳关三叠》。一天,我在客厅练琴,赵老师在厨房。她突然对我说,“你弹得不对。”我想我的音是对的,但她指出的是我的指法有误。古琴音乐中的旋律不仅是音高组成的,同时也是音色编织的。只有能够辨识如此细微的色彩变化,才能开始领略这个音乐的美妙。

也是在这蓝印花布的窗帘与台布间,赵老师展开乾隆御笔的原拓,方志浵先生收藏的唐琴,翁同龢的手书,张大千的山水。在这里听陆惠风先生论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听哲学家刘笑敢教授谈道家思想;听植物学家胡秀英博士分析广东凉茶的复杂成分;听画家靳尚谊先生讲解油画人物。在这里读赵老师的外曾祖父杨仁山居士评注的《大乘起信论》激动得我出了一身大汗;读京剧大师齐如山《全集》,被他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无真器物上台”的美学原则所折服而神往;与哈佛大学的“李杜”——李欧梵教授、杜维明教授,还有汉诗权威宇文所安(StephenOwen)教授一起欣赏昆曲;听叶嘉莹教授讲解《花间集》。至今我还能听见叶教授吟诵林则徐诗句“花从淡处留香远”时,她那跌宕起伏的声调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同样是在这蓝印花布的窗帘与台布间,赵老师给我介绍了后来成为我非常重要的几位老师,特别是史学家陆惠风先生,和京剧胡琴演奏家倪秋平先生。我也向她介绍了我新结识的哲学家郭罗基教授,以及许多与我来往的青年诗人、美术家朋友们。赵老师的家成了大家的家,在这里的聚会使我们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陆惠风先生与郭罗基教授后来都进一步成了影响、改变我人生的恩师。与诸多良师益友在一起,我心中默默地感叹:我是来到了剑桥才有机会向老师们学习,实可谓我人生之万幸,但这何尝不是当代中国之不幸!

钱宾四先生曾云,“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我们的真生命。”有时一两件非常小、甚至看似琐碎的事,却能够在无意间体现一个人的内涵,也能够给人最难忘的印象。

一次,我们去一个不起眼的中餐馆吃晚餐。打工的侍者动作很不利索,我们就坐很久才来招呼我们。而比我们来得晚很多的另一桌客人却先点了菜。过了很长时间,可能将近五十分钟,比我们来得晚的那桌客人已经在旁边酒足饭饱,我们这里才开始上菜。我可能当时已经饥肠辘辘,觉得侍者对待我们没有礼貌,心中忍不住直冒火。在我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侍者终于端着盘子上菜,带着一脸的慌张与窘迫,脑门上冒着汗。就在此刻,我听见赵老师轻声地安慰她,“不急,不急,慢慢儿来。”她那么平静温和的语气令这个侍者既感激又惭愧,而坐在旁边血气方刚的我顿时意识到自己多么粗鲁、欠缺同情心!赵老师在无意间又给我上了一堂难忘的课。

一天早上,我在地下室听到楼上传来一阵阵奇怪的声音。上楼一看,原来是赵老师整理废物时发现一个锡罐子落在地上的声音带有像小锣似的尾音,听起来十分有趣。她竟像孩子一样,一边扔罐子一边嬉笑,仿佛好玩儿得不得了。还有时,我会听到她自己,或她与四妹赵小中一起唱她父亲赵元任先生为她们谱写的歌。她的天真自然、快乐与幽默令你感到她如此地珍惜、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同时,她高雅朴素的气质,又令你感到一种超越俗蒂的沉稳的内在力量。在她心中,一尘不染,没有任何世俗的阴影。

赵老师以学术为生活。在自己家中每月与陆惠风先生举办“剑桥新语”,邀请来往剑桥的学术名流用中文讨论各项题目。这里成了剑桥华人学者社区的中转枢纽,是求学者的必经之路。平时她爱去听哈佛校园的各种演讲,我也常常与她同往。有时在一段冗长的演讲后,只要能够听到一位听众智慧的挑战,就觉得前面二个小时的等待没有白费。我从这些讲学活动中学习到了很多。赵老师言谈反应极为灵敏幽默,无论是家中还是公众场合,她往往用一言两语赢得大家的笑声。但她是一个很不乐于表现自己的人。连在私下的交谈里,她也从来不显露自己的学问或成就。无论多大的成就,她只是轻描淡写。唯有对自己的学生的成功,她的骄傲与自豪溢于言表。

生活中,赵老师在各方面保护我。我大学三年级时,本来有的奖学金赞助突然被撤,我为出不起学费感到走投无路,但是意外收到学校通知说学费已经解决了。我一直很纳闷,直到很久以后才了解原来是赵老师、卞先生背后悄悄帮了我。后来又有两次,赵老师主动想出资支持我,有时甚至是她找借口给我点生活费,但都被我坚决谢绝。再穷,这样的礼物是绝对不能收下的。在我获得硕士学位时,银行账号已经变为负数,一贫如洗,但由于赵老师给我的知识,使我的生命无限饱满,内心快乐而充实。年间,她读了我写的一篇略带政治性的信,反对我寄出去。“要是被不懂的人抓住一两句话,看不懂,又跟你闹个没完,不知要浪费你多少时候。犯不上!”我想了想,说,“好吧,听您的,不寄了。····哟,有点饿,上楼‘偷’点吃的。”“对!对!尽量多吃!冰箱里一大些剩菜!”她平时对我总是鼓励为主,甚至有时对我的错误持纵容的态度,以极大的耐心等待我自己醒悟。这次反对可能是她唯一一次坚决阻止我的行为,出自她爱护我、保护我的深心。

在与赵老师、卞先生生活在一起的八年间,我看到他们很多充满幽默与童真的生活侧面。一次,电视上讲美国股市又创下新高点。赵老师像个小孩子似的问卞先生,“学鐄,股票涨啦?”卞先生安静地点了个头,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儿,赵老师又痴痴地问,“那我们的股票也涨啦?”卞先生又点了个头,还是没有作声。

他们之间最经典的一次对话是:赵老师问,“学鐄,星期三是礼拜几?”卞先生仔细想了一想,回答说,“星期三——是——礼拜四。”然后两人一起点了点头。你们看,这两位大学者之间的对谈多么富有禅机!

年庆祝梁雷27岁生日在家吃蛋糕。赵小中摄。

年3月30日,我帮助在哈佛大学组织了为赵老师、卞先生举行的纪念会,有上百人从各地赶来参加。赵老师的大弟子荣鸿曾教授在纪念会上操琴演奏了当初赵老师曾教我弹奏的《阳关三叠》。琴音响起,直拨心弦,仿佛立即看到赵老师慈祥的音容回到眼前,令我潸然泪下,不能自已。耳边隐约又听到叶嘉莹教授用跌宕起伏的声调吟诵,“花从淡处留香远”。这句诗多么准确地刻画出赵如兰教授一生的为人,以及她为我们每一位学生、友人留下的深爱,令我们无限地思念她!

本文发表于《音乐艺术》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梁雷(-),华裔美籍作曲家,哈佛大学博士、青年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雅歌校区教授兼音乐系主任。美国罗马作曲奖、古根海姆奖、普利策作曲提名奖获得者。年华乐出版社出版《梁雷钢琴小曲选集——老鼠过年》,收入梁雷13岁以前创作的34首钢琴曲,其中一些小曲,如《赛马》、《鸡》、《阿凡提的小毛驴》等被收入多套中国儿童钢琴曲集,并被列入国内多种儿童钢琴考级必弹曲目。年美国邂逅唱片公司发行作品专辑《三月的教堂》,收录《反钢琴》、《园之六》、《园之八》、《园之九》、《打击乐方言》与《延伸》等作品。年获得古根海姆奖,并为纽约爱乐首场新音乐序列“触及!”创作弦乐队作品《境》;美国莫德唱片公司发行作品专辑《笔法》,收录《色拉西片断》、《江户人的空想》、《潇湘的记忆》、《三重奏》、《阴翳礼赞》与《我的窗》。年,钢琴家陈必先与台北市立国乐团首演《记忆的弦动》,邵恩指挥;美国新世界唱片公司发行专辑《迷楼》,收录《情之旅》、《翼》、《冤·怨·愿》、《湖》与《竖琴协奏曲》。年获阿尔珀特-雷格戴尔作曲奖;拿索斯国际唱片公司发行作品专辑《境》,收录《听觉假设》、《五季》与《记忆的弦动》。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首演其参与创作的室内歌剧《四首科里多》。年波士顿现代管弦乐团首演修订版《潇湘》(萨克斯风与交响乐队),由G·罗斯指挥,林建宽独奏;美国桥唱片公司发行作品专辑《竹光》,收录《花开的声音》、《湖景》、《色拉西片断》、《戈壁赞》与《竹光》。年获得纽约创造基金奖;美国新世界唱片公司发行专辑《幽光》,收录《境四重奏》、《参变》、《月亮飘过来了》与《墨景》。

图书信息

这本文集中包括国内外学者以及青年才俊撰写的对梁雷作品的评析,作者包括哈佛大学民族音乐学者凯·谢乐美教授、著名诗人叶维廉教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弥生·艾弗莱特教授、纽约罗德斯大学饶韵华教授、美国作曲家罗伯特·柯辛格、上海音乐学院陈鸿铎教授、梁晴副教授、华东师大郑艳副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钢琴家孟巫娜博士、华南师大陈仰平博士、青年作曲家李龙飞、张姣等等。著名作曲家周文中先生与理论家李西安教授撰写序言。书中附有十二页彩图,以及朱践耳先生为梁雷题写的珍贵赠言。《借音乐提问:梁雷音乐文论与作品评析》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爱乐评

爱乐评投稿??:zgaiyueping

.







































白癜风治疗方案
湖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jc/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