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土木吧来   

在智利,为提高抗震性能而另辟蹊径设计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圣地亚哥机场候机楼连接高速公路的一座桥梁,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这次大地震中,桥的一端完全塌陷,一时众说纷纭,怀疑是建筑质量有问题。然而在回应公众的质疑时,设计师做出的答复令人颇感意外。他们解释道:“是故意这样设计的!”

(本图来自网络)

原来,如果桥的两端都加以固定的话,那么突然而至的强震带来的巨大冲力,势必把与桥紧紧相连的候机楼和高速公路同时拉倒。现在的设计把桥的一端固定,没有固定的另一端虽然在大地震来临时因为受强力冲击塌了下来,却使候机楼和高速公路躲过一劫,安然无恙。

考虑到防震的需要,混凝土楼板的设计也与众不同。楼板中间使用了橡胶或泡沫等材料,将其隔成两块。这样在地震发生时有助于缓冲巨大的冲力,以免混凝土楼板在扭曲时断裂。

在智利,很少见到高层建筑。像康塞普西翁和塔瓦罗一类的中小城市,房屋大多是一至两层。即使在首都圣地亚哥,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也屈指可数。进入老城区,映入眼帘的绝大多数是低层建筑。因为楼层低,房屋牢固,所以抗震系数也就更高。

根据当前的震害经验和理论认识,良好的抗震设计能够帮助国家和人民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灾难。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坚持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在多发的小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应基本处于弹性阶段,不发生破坏;在罕遇的大震作用下,允许结构产生一定程度、乃至严重破坏,但应确保建筑结构物的整体安全,防止倒塌。

2

日本建筑为何抗震?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那么,日本又是如何做好抗震的呢?

(本图片来自网络)

在日本的建筑施工中,对于抗震有三种构造概念:耐震、制震和免震。耐震为最普通级别,主要用在低层建筑中;制震则是让建筑物在地震晃动中,集中在一个地方造成损害,但其他地方不会发生损毁。

其中一种做法是在建筑物中放置各种球体,让这个部分吸收地震能量,等地震过后,只需把这部分换掉就行,建筑其他地方不会发生问题;免震的另一个名称叫做隔震。结构免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该装置既能支撑建筑物本体重量,又具有在水平方向自由变形能力,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免受地震破坏。   

三种抗震构造的概念各有优势,其适用范围也各有不同。为了将各类抗震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日本住宅建筑的抗震构造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则是根据不同的物业形态进行选择,建筑类型与抗震构造的最佳匹配,使得技术对住宅的保护作用最大化。

(本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的民居大多是柔性的木结构。木结构房屋在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晃动时,可以很好地释放力量,不容易散开和松动。在此基础上,日本民宅均采用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民居主要应用了研发的“免震建筑技术”,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用柔和的材料制成的免震层。

发生地震时,能够保住建筑物完好无损,也可以避免由震动引起屋内家具倾倒造成家具损坏和人员伤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人们的恐惧心理加剧次生灾难。这种房屋成本低,技术可靠。据说建一所免震的个人住宅,只需投入一辆普通汽车的费用。此外,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的基础上,政府也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私人进行抗震加固。

除此之外,日本人民防震意识非常强,日本所有的建筑物都要定期接受抗震评估,检查其房顶和地基是否能承受强烈晃动。如果不能通过评估,建筑物就必须进行改造,甚至推倒重建。日本人在买房子或租房子时非常注意房屋的年限,在购买房屋前,买主往往会主动要求开发商出示建筑抗震评估表。这样的防震意识反过来又促使开发商们为使房屋顺利卖出而不得不对建筑的抗震更加重视。

(本图片来自网络)

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当地建筑大面积倒塌,历史文物建筑损毁严重,其中12座世界文化遗产大部分完全坍塌,地震造成至少人死亡,人受伤。“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这句地震灾害学中的名言再度“发威”,建筑质量再度引发世人的高度







































白癜风报销基金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jc/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