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罗伯特·S.韦斯特曼

译者:霍文利、蔡玉斌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S.韦斯特曼,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学系教授,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获得者。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研究哥白尼为什么放弃、抵抗和抗衡传统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学说。

《哥白尼问题》这本书讲述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布鲁诺、伽利略等多位著名天文学家的人生轨迹,系统描写了近代天文学家群体如何披荆斩棘,从旧式的古希腊天文学、占星学,转向“日心说”为代表的近代天文学,如何在文艺复兴这一变革时期的复杂背景下,发动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科学革命,从而催生了近代物理学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进程。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纵横捭阖,将这一进程的精彩书写,与印刷术普及、大航海时代、教皇保罗三世的统治、美第奇家族的赞助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串联起来,以宏阔的架构与篇幅,向读者重现了5世纪末期至7世纪初期欧洲社会的图景,涉及哲学、天文、数学、地理、医学、占星、宗教、政治等多个研究领域。

在那个仅凭肉眼观测星空的时代,哥白尼为何会提出与实际感官完全不符的“日心说”理论?

在占统治地位的教会认定“地心说”为真理的6世纪,是什么动机使哥白尼如此“大胆”地重新制定行星秩序?

如此“激进”的哥白尼理论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它的提出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随后又有哪些关键的事件推动着这一理论的发展?有哪些重要的后继者不断完善这一理论体系?

他们遭遇了哪些阻碍?如何与旧秩序的维护者进行角逐?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最终又是如何促成这场漫长的颠覆?

这些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在这部《哥白尼问题》中,皆有详细而又生动的回答。所谓“哥白尼问题”,其实,就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无一不关系到人类的命运。

哥白尼:疑似穿越者的旷世奇才,一个敢单挑上帝的男人

哥白尼从大学获得学位之后,回到他的故乡波兰弗隆堡,在他舅舅的关照下成为当地天主教会的修士,是地地道道的宗教神职人员。

他的本职工作是侍奉上帝。具体地来说,哥白尼要深刻研究和解读《圣经》的含义,要代表教会面对普罗大众宣传上帝的福音,还要像社区工作人员那样接待信徒来访,解决民众在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比如说,附近教区的民众遇到伤病,会来向哥白尼求助。贵族和商人遇到难以抉择的大事,会来征询教会也就是哥白尼的意见。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神职人员,哥白尼是当时欧洲精英阶层中的一员。

哥白尼在大学期间受到一些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数学和天文学有浓厚兴趣,钻研得很深。所以,在回到家乡获得稳定的工作和社会地位之后,他在业余时间继续钻研天文学。这种以神职人员的身份兼职从事学术探索的情况,在中世纪的欧洲特别常见,新知识也往往掌握在神职人员和教会的手里。

占星术就是通过一个人出生时刻的星空状态,来推测这个人未来的运势。根据他出生时刻太阳位于哪个星座范围,就可以分辨这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再根据月亮的形状和其他行星的位置关系,判断这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财富情况、社会地位和名气等状况。在哥白尼生活的时代,大量的占星家活跃在各个城市,发表了大量占星方面的著作。今天我们认为是迷信和算命范畴的东西,在那个年代显得特别正常,不光大众喜闻乐见,贵族也特别感兴趣。很多占星家依附贵族的支持做研究,专门为贵族和宫廷提供占星咨询。还有些占星家本身就是天文学家,能在大学任职,条件是每年撰写下一年度的占星年鉴。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开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重整行星秩序,动机就是捍卫占星术,他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为什么哥白尼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呢?他到底走过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呢?这就是「哥白尼问题」。

按照以往的解释,是教会的势力过于庞大,那帮老顽固怎么能承认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呢?肯定会恼羞成怒甚至杀人灭口,哥白尼就是惧怕教会,所以不敢出声。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做了大量细致严谨的考证,告诉了我们另一个真相。哥白尼对于日心说的努力也好,迟疑也好,其实都和当时的另一种风潮有关系,什么呢?占星术。哥白尼一开始其实也是一位占星术的研究者。提出日心说来代替地心说,就相当于把占星家学问的根基给挖了。哥白尼只是个开端而已,日心说的发展也不可能如他料想,他驳倒了对手,他的后继者最后却也击倒了占星术,撼动了宗教统治的基础,使真理之光再次照进人心。历史的发展不是想当然,不是简单的逻辑,而是充满巧合的,感恩的是,科学家们总是被真理吸引,不断颠覆破除旧的思想,人类才得以不断前进。

科技前进,思想也前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jc/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