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永久冻土再现史前生物,看起来叫一下就
根据《第四纪》(Quaternary)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研究论文,科学家在北极永冻土中发现了洞狮的尸体,其中一具保存十分完好,距今已有2.8万年。洞狮曾出现在史前人类留下的壁画中,这项新发现有助于揭开这种史前动物的神秘面纱,同时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年,当地居民鲍里斯·贝列日涅夫(BorisBerezhnev)在寻找猛犸象牙时,发现了一只名为“鲍里斯”(Boris)的狮子幼崽。图1)年,离这个发现只有15米远的地方,发现了第二只狮子幼崽的化石,一只名为“斯巴达”(Spartak)的雌性幼崽。狮子幼崽是在距离延胡岛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冰川杂岩)顶部10~12米处的海岸线剥蚀中发现的。在同一地点也发现了雅库田猛犸草原典型动物群成员的骨头:狼、棕熊、长毛象、羊毛犀牛、莉娜马、驯鹿和草原野牛。永冻层又叫做永久冻土。永冻层是指在很久的时间内始终保持冻结状态的土石层,一般来说,永冻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上层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融化再重新冻结,而下层则会始终保持冻结状态。如今,地球上的永冻层已经占据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0%,其中多集中在北半球,比如著名的阿拉斯加、格陵兰岛、加拿大和西伯利亚等,都是永冻层,而且有一部分的永冻层还形成于数千年前,厚度都达到了几百甚至是上千米。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排放出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让温室效应变得越来越强烈,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创下新高。先前的研究表明,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全球多地气温刷新历史纪录。尤其是在北极地区,大量冰川融化,能够反射的太阳辐射量随之骤降,多出的海水则会进一步吸收热量,结果导致北极升温的幅度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随着北极气温快速上升,永冻土正在大量融化,原本被冰封的东西也被逐渐释放出来。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描述了两具洞狮幼崽的遗骸,它们都只活了一到两个月。雌性的那只被命名为“斯巴达”,雄性的那只被命名为“鲍里斯”。这两只洞狮原本被认为是同一窝,因为它们的发现地相隔仅有15米。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科学家发现雄性的年龄要大得多,它生活在4.3万年前,比雌性更早1.5万年。两具遗骸都保存很好,尤其是斯巴达,全身完好,看起来像是睡着了,叫一下就能醒过来。这两只洞狮身上都覆盖着长而厚的皮毛,这有助于它们面对北极寒冷的气候。斯巴达的毛发呈现灰色到浅棕色,而鲍里斯是较浅的灰黄色。科学家推测,随着年龄的增长,洞狮毛发的浅色颜色占了上风,适应北方积雪覆盖的景观。这两只史前洞狮的遗骸并没有被食肉动物或食腐动物啃食,但它们的头骨破裂,肋骨断裂,身体扭曲成不同寻常的形状。从这一不寻常的现象来看,科学家认为它们死于两次不同的泥石流,时间相隔一万五千年,地点恰巧相近史前人类曾大量猎杀过洞狮,这是导致洞狮灭绝的一大原因。在著名的肖维岩洞中,3万多年前的史前人类创作了大量的壁画,其中就有关于洞狮的描绘。除了生命体之外,北极永冻土中还隐藏着其他令人担忧的东西,比如汞(储量万吨,远超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甲烷。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永冻土渐渐地锁不住它们。此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北极永冻土正大量释放出甲烷,这是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它们会进一步加快全球升温的步伐。人类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防永冻土释放出危险的东西。气候变暖影响超乎想象:西伯利亚石灰岩层开始释放甲烷欧洲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去年西伯利亚的热浪除了引起冻土融化之外,也导致当地的石灰岩层开始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这一发现表明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的影响比我们此前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人们早已知道,西伯利亚的冻土层中储存着海量的有机碳。全球变暖会导致冻土融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碳降解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去年夏天,西伯利亚遭受热浪侵袭,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近6摄氏度。进行本次研究的三名欧洲地理学家本也打算研究去年冻土融化导致的甲烷排放。但是他们发现,俄罗斯最北部泰梅尔半岛两段数百英里长的石灰岩层即使没有冻土覆盖,也在热浪的影响下释放了大量甲烷,导致附近甲烷浓度比周围地方高5%。卫星图像显示,在年6月热浪侵袭西伯利亚期间,这两段石灰岩层就开始释放甲烷。到了8月,两段石灰岩层附近的甲烷浓度已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直到今年年初热浪早已结束时还没有消退。这表明通过石灰岩层裂缝产生的甲烷排放是持续性的。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使得石灰岩层出现裂缝和岩洞,导致岩层下方的天然气水合物中含有的甲烷等温室气体逃逸出来。这些甲烷的产生可以追溯到5.4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甲烷是一种极强的温室气体,虽然不如二氧化碳那样为人熟知,但其在排放后20年内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后者的84倍,年后仍达28倍。农业和畜牧业一般是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全球变暖,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岩石所释放的甲烷同样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西伯利亚的甲烷排放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排放的甲烷越多,全球变暖就越严重,进一步导致西伯利亚气温升高,排放更多甲烷。北极地下所储存的天然气水合物中大概含有亿吨碳。虽然这只占北极冻土层中储存的1.4万亿吨碳总量的一小部分,但研究人员警告称,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这些甲烷可能很快地从岩石中释放出来,甚至产生“甲烷炸弹”。气候变化往往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对地质施加影响,这项研究对此提供了又一例证。事实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深入西伯利亚。除了甲烷的释放之外,气候变化的其他影响在北极地区也逐渐像在其他地方一样频繁发生。继年上半年之后,今年西伯利亚和北欧再次遭受热浪袭击。热浪还在西伯利亚引发了多起森林大火,目前燃烧总面积已超过8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北部的萨哈共和国是俄罗斯面积最大、气候最冷的地区。这里同样也未能幸免。大火产生的浓烟将白天瞬间变成黑夜,如同科幻场景。浓烟的覆盖面积现已达到万平方公里,比整个欧盟的面积还大,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之一。科学家已经证明,西伯利亚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今年的森林大火由于仍在燃烧,尚未发表相关研究。但欧洲多国的科学家去年发表的研究显示,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去年引起西伯利亚岩层释放甲烷的那场热浪就不可能发生。北极圈频发热浪和山火,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但未来北极地区的极端天气很有可能更加频繁。全球变暖的程度在各个地区是不平衡的,而受害最严重的正是北极地区。从年至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摄氏度多一点,而北极平均气温已上升2摄氏度,变暖幅度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信息来源: [1]GennadyG.Boeskorov,ValeryV.Plotnikov,AlbertV.Protopopov,etal.ThePreliminaryAnalysisofCaveLionCubsPantheraspelaea(Goldfuss,)fromthePermafrostofSiberia,Quaternary,,4(3),24. 火星科普、星球上的科学、卷发爱上雨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jc/9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有哪些好看好养的多肉,新手入坑应该养哪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