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2157.html
新京报讯(记者萧轶)10月20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回顾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承办。截至年10月,这套译丛已出图书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法律、宗教、社会学、人类学、科技史等领域,作者囊括了海外特别是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专家,如早期的拉铁摩尔、费正清、列文森、史华兹等,中生代的孔飞力、易劳逸、魏斐德等,目前的中坚力量宇文所安、彭慕兰、周锡瑞、滨下武志、池田知久、冯珠娣、薛凤等,另外还有旅居海外的华裔著名学者如萧公权、杨联陞等,可谓“天下英雄尽入囊中”。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热”的社会潮流下,江苏人民出版社希望“做一套好书,走向全国”,推出了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的系列著作。经过30年筚路蓝缕的出版努力,终于“熬成传统”。在社长换了五位、编辑换了五茬的三十年出版历程中,“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因其独特的外部视角和研究范式,逐渐在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摄影:顾炜作为一套现今中国知识界尽人皆知的图书品牌,持续不断引进全新的知识增长点,打开了中国学者相对封闭的眼界,海外学界的独特研究方法和出人意料的研究领域,拓展了中国学人的学术范式,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架构了更为宽阔的桥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教授、知名学者和普通读书人。在10月20日的出版纪念会议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周锡瑞,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薛凤,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珠娣,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知久等海外知名学者,以及数十位国内学界嘉宾,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及研究心得,从不同角度回忆了这套书与自己学术之间的成长经历,对这套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影响进行了评述,并对“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提出新的出版意见和看法。“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回顾暨学术研讨会(摄影:顾炜)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诞生年的秋天,刘东筹划“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时,在北京西八间房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表达这套丛书在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所希望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作为这套丛书主编的雄心壮志:“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就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往十年前推的年,中国刚刚重新打开国门;再往前推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中国处于一个遗忘世界的封闭状态,然而世界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不管是中国正在发生的还是已经发生的,乃至于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世界各地的学者一直都在研究着中国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大到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政治,还是细到行业、人物和书本,甚至精细到某朝某代或特定时段的吃穿住行。然而,中国长达三十多年的闭关锁国,让我们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都一无所知。于是,他呼吁当时的学术界:“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30年前的中国,国门刚刚打开,学术界百废待兴,但同样是一个知识界和出版界极为活跃的年代。刘东从南京大学的教学岗位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当时“思想界第一人”的李泽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是宋代美学。在年的下半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周文彬为了“做一套好书,走向全国”,找到了在中国社科院读博的刘东。尽管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美学问题,但在做博士论文时,刘东参考了大量的海外中国研究方面的图书资料。两位江苏老乡一拍即合,立马回到南京与社领导商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计划:“从发达国家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感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启发很大。”周文彬回忆说。于是,“借鉴海外汉学,促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成为了这套丛书最初的出版宗旨。第二年也就是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第一本书《中国的现代化》出版了——这是一本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著作,由九位美国教授耗费六年时间编写,对中国从晚清和西方碰撞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各个历史阶段所实施的政策进行评估,并展望了20世纪末的中国将会采取哪些可能的发展道路。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恰好呼应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转型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后来学界对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源头。很多学者回忆起那本书时,当年阅读的感受仍然记忆犹新。最初只打算出版三辑就收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没想到在读书界的口碑越来越好,并成为了最能代表江苏人民出版社形象的图书品牌。很多大学教授在课堂授课和教导研究生时,不断引用和推荐这套丛书。逐渐地,“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与读者;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末,当分管领导出于经济考量准备停止出版之时,当时的社长吴源不仅从经济收益的盈亏方面说服了领导,还告诉出版社:“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的很多负责人自己花钱购买这套书。”自下而上的品牌口碑,学界学人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ly/1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