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有效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不过,最近两天,他的话题只有一个,就是那个女孩,一个商人的女儿,住在距离这里四天路程的一个镇上。他只到那里去过一次,是在去年。那个商人是一家纺织品店的老板。他喜欢看人当着他的面剪羊毛,以防别人弄虚作假。一个朋友指点男孩去那家店铺,于是他便赶着羊群到了那里。

“我有点羊毛要卖。”他对那个商人说。

店里人满为患,老板让圣地亚哥黄昏时分再来。男孩便到店铺前的斜坡上坐下,从褡裢里掏出一本书。

“我以前以为牧羊人不会读书。”一个少女的声音在他身旁响起。

是个典型的安达卢西亚(安达卢西亚:西班牙南部一地区)少女,一头黑发瀑布般垂下,眼睛使人隐隐约约想起古代的征服者摩尔人。

“那是因为羊群教给人们的东西远比书籍要多。”男孩回答。

少女说:“我以前以为牧羊人不会读书。”

这是个偏见,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对各种事物有各种偏见。偏见的存在意味着没有看到真相,这往往是因为标签化的思维。标签化,就是给人事物贴上一些描述,比如张三是如何如何,李四是怎么样的人,牧羊人是怎样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认识起事物来变得简单。不好处是带来偏见和错误认知。人事物蕴含的信息是庞大的,标签化是将近乎无数的信息压缩成几个字节。可是几个字节能承载的信息量太少了,难以表达出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牧羊人说:“那是因为羊群教给人们的东西远比书籍要多。”

羊群可以教会人东西,牧羊也可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书籍是相对局限的,若是真能从生活中学习,那么确实可以学到比书中更多的东西。所以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会想着要行万里路。也有人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

有个庄子的故事,大概是讲有人找他问一本书中的内容,他则表示书的作者都不在了,这本书也没啥用了。其实这就是以书为载体的知识的局限性。如果作者还在,那么尚且可以与之交流,但是作者已经不在了,书里面的内容也变成死的东西了。

比如有经书说,睡觉的时候头不要朝北,不然容易多梦。但是它没说为什么。现代人发现地球磁场以后,了解到地磁会吸引人体内的铁。白天站着没事,晚上长时间头朝向北,那么磁力的作用,会使得红细胞聚集到头部,可能会导致多梦。

不过呢,这个是在北半球的时候才会如此,如果人在南半球,那就是不要朝南了。所以如果经书传到了南半球就不适用了。但是书本是复制粘贴的,里面的内容不会更新,这就带来了书中知识的局限性。不仅如此,地球的磁极位置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如果磁场变化,先前一些固定的结论也可能就不再成立了。

他们谈了两个多小时。少女自称是纺织品店老板的女儿,还谈到镇上的事情,她说,这里的生活一成不变,天天如此。圣地亚哥谈起安达卢西亚的田野,谈起他经过的村镇里的新鲜事。他很高兴,因为不必总是跟羊群说话了。

“你是怎么学会读书识字的?”

“和其他人一样,在学校里学会的。”男孩回答。

“既然会读书识字,为什么还当牧羊人呢?”

男孩随便岔开了话题,没有回答。他确信这个问题女孩永远无法理解。他继续讲述路上的经历。女孩那双酷似摩尔人的小眼睛一会儿因害怕而瞪得浑圆,一会儿因惊奇而眯成一条缝。时间流逝,男孩开始期盼这一天永远不要结束,期盼女孩的父亲一直忙碌下去,可以让他在此等上好几天。

时间流逝,男孩开始期盼这一天永远不要结束,......然而那个商人最终还是来了。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说到时间是什么。

首先还是老调重弹,时间是一种幻觉,时间本身是不存在的,唯一存在的只有此刻。每一次,你被给予一个此刻,然后离散的,这个此刻没有了,你被给予下一个此刻。其实这就是活在当下的奥义,因为你也只能活在这一刻了,这一刻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其他的时刻根本就不存在。

而这个离散也是十分奥妙,就像是一张一张的图片,一帧一帧的画面,但是每次,只有一帧是存在的。你没法离开这一刻,这仅有而又唯一的此刻。正是因为这种离散性,才保证了人选择的自由性。因为这一刻跟上一刻是不连续的,是断开的。所以此刻的我就不受上一刻的制约,我可以有选择的自由,并通过我的选择,我的行为,来展现我是谁,定义我自己,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做我想做的行动。所以才有一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论之前是杀猪的宰羊的,那都是前一刻的事,只要这一刻打算改变,哪怕是变成和原来完全不同的人,那也是没问题的。

那么过去与未来是什么呢?由于只有此刻存在,所以前一刻对于处在此刻的你来讲,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关于它的记忆还存留在脑海里。所以过去,是记忆。至于未来,由于下一刻根本还没有诞生。所以未来是头脑构建出来的想象,或者说是对假想情景的投影。而作为目前水平的人类来讲,最常见的操作就是把对过去的记忆投射到未来。比如过去有个美好的回忆,于是在此刻,就在头脑中把这份记忆投射到未来,想象未来的自己能再次体验这个美好的事。又或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然后就开始担心未来会发生各种麻烦、危险的事。

当然,这些全部都是幻想。人们有时候也会对自己的记忆进行删改添加,或者是在对未来投射幻想的时候,先把自己过去的记忆做一些调整,美化,这样再想象未来的时候,就可以做更好的白日梦。

既然过去与未来并不存在,唯有此刻是真实的,那人们感受到的时间又是什么东西?

人们感受到的时间可以是物体状态的变化,先前是状态A,现在变成了状态B。但这并不代表时间真实存在,因为实际存在的只有此刻。A状态已经消失,与A相关的记忆被存储。实际存在的只有B状态。为了描述方便,引入了一个概念,叫做时间。

对于引入的时间概念,需要分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其实是空间。这句话并不难理解,想想看我们是怎么定义时间的。早期是根据星体的运动来定义的。比如太阳怎么转,那就是一年;月亮怎么转,那就是一个月,地球怎么转,那就是一天。把一天24等分,那就是一小时......你看到了,都是星体的空间运动,根本没有时间。时间的定义完全来自于物体空间位置的改变。

后来科技进步,人们发现了摆。摆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这里不谈重力和运动定律,只是简单的说,人们用钟摆来定义时间,计算这个摆来回运动一次是多长时间。这仍然是空间定义时间。

再到近代,比摆更精确的东西原子钟出现了。根据粒子振动频率来定义时间。某种特定粒子往返运动多少次,就算作一秒钟。你发现了,换汤不换药,物理时间的定义完全是从空间距离的概念衍生出来的。

由此我们还可以窥见一个不算秘密的秘密,时间其实是个相对量。假设某粒子振动一万次算一秒钟,如果以目前人类的时间思维来看,你如何保证粒子每次振动都是一样的?假设该粒子先振动一万次,你将其记录为一秒;接着它又振动一万次,但是这一万次并不能保证与之前那一万次都相同,但是你仍然将它记录为一秒。这前一秒与后一秒,长度都不相等。时间还怎么能是绝对的呢?它本身就已经不客观了。那么这世界上所有基于时间的分析,岂不是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比如最基础的等时性分析,还有所谓的比较要如何成立?张三一百米耗时11秒,李四耗时12秒。谁跑的更快呢?答案是不知道,因为秒和秒它不一样长。这么看来这个星球上会有相对论出现也不奇怪。

谈到时间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就不由得会想到对时间快慢的感受的不同。这就要说到心理时间了。不喜欢上课的孩子,45分钟也是十分漫长的。可是去网吧打起游戏来,几个小时眨眼就过去了。就像是那个牧羊少年一般,和女孩儿聊聊天,几个小时过去了,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想要留住却毫无办法。

所以从心理时间的角度,即人对时间快慢的感受的角度来讲,时间确实是不均匀的。痛苦的时候过得慢,快乐的时候过得快。而当人完全活在当下的时候,对时间的感觉便消失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ly/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