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英美篇[第69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由竹先生

长篇连载,每周三、五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本号主页回复:地图

第69节美西战争

19世纪末的西印度群岛

当我们把目光停留美国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19世纪末,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美国已经在经济实力上,成长为了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年,它的工业产出还不到英国的一半。到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升至世界第一,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将近三分之一。是同时期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在煤炭、钢铁、石油、铁路里程等工业指标,乃至小麦、玉米、蔗糖这些农业指标上,美国几乎都是全面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

统计工业产值要比估算GDP总量有用的多。一个时常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数据,是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他的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曾经提到,“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它们附属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世界GDP的占比高达32.9%,即便到了20世纪初,这个占比也能达到11%。

先且不论这一估算是否在合理误差以内,用一个仍处在自然经济时代国家的经济总量,去对比工业化国家的实力本身就是个误区。原因很简单,二者之间有代差。这就好像10头羊的力量简单相加肯定超过一头狼,不过你要真把它们关在一起,谁是最终的胜利者是显而易见的。以此来说,虽然两个相隔70多年的数据都在世界占比将近1/3,但美国这个工业产值的占比才是真正的实力体现。

实力已经不允许美国继续低调下去。要是让美国选的话,会更愿意先在家门口的加勒比海争取主导权。这与当下处在同样阶段的中国,在南海的经略行动有着相同的动机。两片海区皆位于崛起大国之南,南海对应着大陆属性的中南半岛及群岛属性的南洋群岛(马来群岛);加勒比海则对应着大陆属性的墨西哥和中美洲,以及群岛属性的加勒比群岛。同时南海生成有勾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美国控制加勒比海后,也主导挖通了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

上述对比可以看出,加勒比海之于美国的重要性,与南海之于中国的重要性相当。区别在于加勒比海诸岛当时已经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后发的美国必须选定一个欧洲国家作为对手。先来复习下加勒比海诸岛当时都有哪些国家的殖民地存在。由于哥伦布的错误,整个加勒比地区的岛屿被统称为“西印度群岛”,群岛内部又被分为三大部分:外围的“巴哈马群岛”,核心的“大安地列斯群岛”,以及东南部的“小安地列斯群岛”。其中排名前四的大型岛屿都属于大安地列斯群岛,由大至小分别是:古巴岛、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牙买加岛、波多黎各岛。

凭借哥伦布的发现,这些岛屿最初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随着竞争者的加入,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领地日渐缩小,至19世纪末只剩下古巴岛、波多黎各岛(及它们的附属岛屿)。单纯基于美国的需求而不考虑对手的话,美国最想拿的应该还不是西班牙手上的殖民地,而是位于佛罗里达与大安地列斯群岛之侧的巴拿马群岛。这个群岛不仅与美国本土最近,还处在进出墨西哥湾的通道之上。

年,不得不允许美国独立的英国,抢先一步从西班牙手中拿走了整个巴哈马群岛的统治权。不过英国对这一地区的管控一直很弱,以至于巴哈马和它的首府拿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海盗的乐园。凭借紧邻佛罗里达的地理优势,巴哈马在美国内战期间,成为英国间接支援南方的跳板。南方与欧洲之间经由巴哈马中转的走私活动,为曾经的海盗之国带来了繁荣。

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巴哈马的好日子结束了。一战之后的美国曾推行过十几年的禁酒令(-年),凭借为走私商提供港口,巴哈马经济再次迎来的一波高潮。回顾巴哈马的历史,其经济的繁荣几乎都是在吸血美洲大陆。如果让美国在加勒比地区做单选题,它的选择一定会是巴哈马。只可惜这片海盗/走私之地早已成为大英帝国的属地(巴哈马于年独立,现仍奉英国女王为君主)。

除了拿下巴哈巴群岛,早在17世纪中叶,英国就已经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牙买加岛。在小安地列斯群岛,英国同样一步步的占据了大部分的岛屿。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则同样在小安地列斯群岛拥有几个小岛作为据点。这种格局别的国家可能还能满意,但对于与英国相杀那么多年的法国来说,没有在加勒比海主岛上拥有一片殖民地显然是不会满意的。

在英国拿下牙买加后不久,法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伊斯帕尼奥拉岛(时名西班牙岛)的西部,并将这片殖民地称之为“法属圣多明戈”。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期待被解放而又未能如愿的黑奴,在法属圣多明戈爆发起义,并将中东部的西班牙殖民地卷入(史称“海地革命”)。此后法国、西班牙,乃至想乘乱取利的英国,都对伊斯帕尼奥拉岛用过兵,但最终还是没有能阻止这个岛屿脱离殖民统治。根据各自原来的殖民属性,伊斯帕尼奥拉岛分别建立了两个独立国家:西侧的“海地”以及东侧的“多米尼加”。

在加勒比海拥有话语权,美国需要至少控制一个主岛。了解过加勒比海在19世纪后期的地缘结构后,我们可以为美国的加勒比行动描绘出三个突破方向:一是向英国挑战,成功后可以拿到:整个巴哈巴群岛、大半个小安地列斯群岛,以及大安地列斯群岛主岛之一的牙买加岛:二是对已获独立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动手,想办法吞并海地及波多黎各两个脱离殖民统治的国家;三是找理由与西班牙宣战,拿下古巴与波多黎各。

海地与多米尼加

从收益角度看,美国可以尝试向英国宣战。如果能取胜将接手后者在加勒比三大群岛的殖民地。然而挑战仍在全球海洋拥有最强实力的大英帝国,风险却又是最大的。第二次独立战争的失败,已经让美国意识到与英国维持和平的重要性。鉴于英国在美墨战争及美国内战中都没有公开支持美国的对手,在即将开启的海外战争中,继续让英国保持中立态度才是上策。

伊斯帕尼奥拉岛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岛上的两个国家都已经独立。不过要是打这两个国家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下的美国之于西方世界已如“灯塔”般的存在。法国为祝贺美国建国周年送给美国人的“自由女神像”,让美国在当时那个历史阶段,比其它西方国家显得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以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中国执政的北洋政府,一度将收回青岛的希望寄托于美国能主持公道上。

美国的自由世界灯塔形象并不仅仅是通过独立战争竖立的,美国内战同样是重要加分项。不管有多少因素存在,这场内战的确解除了美国黑人的奴隶身份。而让伊斯帕尼奥拉岛全岛脱离殖民统治的“海地革命”,所建立的“海地共和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是对海地有想法相当于打自己的脸。

海地的种族结构是让美国望而却步的更重要因素。作为一个黑奴革命造就的国家,海地的人口中95%都是黑人(其余基本为混血人种)。一个地区如果想加入美国要得到国会批准。虽说南北战争解决了南方分裂问题,但即便是在北方,种族歧视现象都依然存在。允许自己的种族结构多样化,不代表会接受一个纯黑的州,无论对于当时还是现在的美国都是如此。

相比之下,美国对多米尼加成为美国的一部分会更感兴趣。以当下的种族结构而言(年数据),多米尼加有将近3/4的人口为白人与印第安人或者黑人的混血人种,白种人占比16%,纯粹的黑人则只有11%。欧洲或者说西方文化价值观,在多米尼加拥有更强大的基础。

多米尼加在独立之后,分别因海地和西班牙的反扑失去过独立地位。年,多米尼加人赶走西班牙人重获独立,而美国也在同一年结束美国内战。时间上的重合让当时的美国政府萌生想法,那就是说动多米尼加自愿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应该说对于多米尼加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归宿,毕竟它还时刻处在海地黑人政权的威胁中。

年,率领北军打赢内战的格兰特当选美国总统,正式与多米尼加签订条约,启动后者加入美国的法律程序。由于议案未在参议院通过,多米尼加并没有能够成为美国的一部分。考虑到美国远未消除的白人至上心理,让一个白人比例不占优势的国家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是很难获得通过的,尤其多米尼亚还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事实上即便是美国移民中数量占优的爱尔兰人,也长期因为天主教徒的身份而饱受歧视。

未能兼并多米尼加,不代表美国会放弃将势力范围延伸自此。此后美国通过经济手段不断加深对多米尼加的控制,并借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忙于火并之机,于年出兵占领多米尼加。虽然8年后美军撤出了多米尼加,但这个加勒比国家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摆脱美国的影响。

古巴独立战争

以19世纪后期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来说,像海地和多米尼加这样摆脱殖民统治的板块实在是太少了。这意味着美国要想走向蓝海,哪怕是“门罗”加勒比海,终究还是要挑一个老牌殖民国家开刀的。既然英国不适合成为敌人,那么从“柿子要挑软的捏”的角度说,西班牙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继被迫将佛罗里达卖给美国后,西班牙再次成为了美国扩张的受害者。

开战需要理由,特别对于美国这种“灯塔”定位的国度来说。好在这对于美国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的事了。回想一下美国是怎么拿到西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的,你就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如果古巴或者波多黎各人民想要脱离西班牙的统治,美国是很愿意出于“自由和公理”的责任感去帮上一把的。

19世纪初,在拉美大陆的西班牙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时,古巴却没有跟风独立。这与古巴的种族结构有所关联。作为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统治中心,岛上的原住民很早就被哥伦布带进来的旧大陆病毒消耗殆尽。同时这个非常适合开拓种植园的岛屿,很受西班牙移民喜爱,尤其古巴还能够从墨西哥与西班牙本土的贸易中获利。

在拉美独立运动开启之时,古巴的68万多人口中白人就有31万,而36万多黑人中又有1/3为自由黑人。这一种族结构,加上对与西班牙贸易的极度依赖,古巴并没有宣布独立,由此还被西班牙王室认定为“永远最忠诚的岛屿”。只是从大趋势来说,这样远离宗主国的海外领地,独立只是个时间问题,当初的忠诚更多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年古巴爆发第一次独立战争。此时距离拉美大陆最晚脱离西班牙统治的秘鲁独立时间,也已经过去了42年时间。这个时间段,足以让古巴重新适应拉美的新地缘政治生态。在这一年西班牙国内爆发推翻波旁王朝统治的内乱。上一次拉美国家的独立潮,大背景正是拿破仑入侵西班牙,造成西班牙国内政局不稳,波旁王朝无力控制拉美殖民地。错过了上次历史机遇,古巴人不想再错过这个战略窗口。

这场战争开启之时,美国已经结束了内战,并考虑到同一时期格兰特并入多米尼加的企图,你很难想象美国不会乘乱推古巴一把。事实的确如此,以当时的民意来说,是很希望美国能够支持古巴独立的。而这种基于价值观产生的同情心,对于另有想法的政治家来说本身是十分有利的。不过经过再三衡量后,格兰特和美国政府还是放弃了支持古巴独立的想法,包括拒绝承认古巴与西班牙为平等的交战方。在加勒比海利益更少的其它欧洲国家,同样没有介入这场“西班牙内战”。

将古巴人争取独立的行为,定位为一场西班牙内部的叛乱并不符合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但却非常现实。百废待兴的美国现下需要的不是一场新的战争,而是集中精力解决内战遗留问题,包括发展经济。以西班牙当时的实力而言,阻止整个拉美地区独立是力不从心的,想要维持对古巴的统治却还是有力量可以做到,前提是没有其它大国帮助古巴。

由于没有外援,延续时间长达十年的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最终还是被成功在西班牙本土复辟的波旁王朝军事镇压了下去。不过既然被标注了“第一次”的前缀,那显然还会有第二次。年,古巴人再次掀起第二次独立战争,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美国,再也不会坐视机会从手边溜走了。

尽管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对于美国渗透加勒比海,乃至夺取西班牙在两洋殖民地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但与历次美国对外战争一样,主战的美国政治家需要先按既定程序做好对内说服工作。年1月,美国派出缅因号战列舰以保卫在古美国侨民为由,驶入古巴首都哈瓦纳港口。2月15号缅因号意外爆炸沉没,除两名登陆的军官以外,在船上的美国官兵无一幸免。

这场爆炸的起因究竟是什么一直是个谜。从美国的角度来说,自然是指控西班牙为幕后主谋。不管是西班牙真的蠢到用这种方法得罪它最担心的干预者,还是美国这边有意制造开战理由(包括统一国内民意),抑或它就是一场意外,美国都找到了足够的理由向西班牙宣战。

为了避免把美国拉入战局,西班牙方面主动宣布在古巴休战。问题是已经找到足够理由并开动战争机器的美国,并不在意西班牙是否服软。这个准备走向蓝海的帝国,要做的是借这次机会吃掉西班牙在加勒比海,乃至太平洋的殖民地。

马尼拉湾与圣地亚哥湾的海战

年4月22日,美国海军封锁古巴的港口。两天之后,西班牙被迫向美国宣战(次日美国宣战),美西战争正式开启。既然已经开战,战场就不会只限于加勒比海。鉴于中国与日本对美国贸易的重要性,美国很想借这次机会一举拿下菲律宾。这样的话,美国就将在太平洋的彼岸拥有一个稳定且有足够纵深的据点。一个让美国师出有名的理由,是菲律宾人也自年起爆发了谋求独立的起义,甚至在年成立过“菲律宾共和国”。这就让美国在菲律宾行动,跟在古巴的一样可以罩上一层帮助当地居民争取独立的“正义面纱”。

进攻菲律宾并不需要从美国本土派遣舰队。英国人统治下的香港,以及葡萄牙人统治下的澳门,是美国在东亚沿海可以利用的两个基地。在战事开启时,美国在香港停泊有由7艘战舰所组成的舰队。此时跨越太平洋的海底电缆虽然还没有铺设,但横穿大西洋的电缆已经铺设成功,英国还在年铺设了成功连接欧洲与中国的海底电缆。

这意味着美国可以第一时间将美国国会的决议,以及加勒比海的情况传达给他的亚洲舰队,并在两大洋同时开始行动。亚洲舰队的司令官,是开战后临时任命的海军准将乔治·杜威。事实证明这一任命极其正确。5月1日清晨,杜威率美国舰队潜入菲律宾首府马尼拉所在的“马尼拉湾”。

西班牙的亚洲舰队肯定也已经收到美国已经宣战的消息,但明显对美国舰队敢于直取马尼拉的做法准备不足。应该说整个西班牙都对菲律宾发生的事准备不足。当时西班牙认为主要战场将会在加勒比海,并从非洲西海岸的佛得角殖民地,紧急组建了一支由4艘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驰援古巴。

几小时后马尼拉湾海战结束,七艘巡洋舰和三艘炮舰组成的西班牙舰队全军覆没,将近名西班牙官兵死伤,而美国这边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八人负伤。马尼拉海战后,菲律宾的战事就进入了垃圾时间。海洋国家都清楚,一旦海军失利,陆地的抵抗将变得毫无意义。三个月后,从美国本土开来的登陆部队,在杜威的配合下攻战马尼拉。

至于以古巴为主的加勒比战场,西班牙人的境遇也好不到哪去。7月3日,三倍于西班牙舰队规模的美国海军,在古巴首都圣地亚哥港彻底歼灭了西班牙人的舰队。余名西班牙人死伤或被俘。唯一让圣地亚哥湾之战指挥官心不有甘的,是有一名美军在战斗中阵亡(另一有人受伤),这使得他没能追平马尼拉海战零战死的纪录。

如此一边倒的战果,再挖掘更多的战争细节已经毫无意义。看到这样的结果,很多人会认为美国一定为此做了长期且非常充分的准备。事实并非如此,以美国的运行机制来说,在没有明确宣战的情况下,是很难调动更多资源的。战前的美军并没有进入战备状态。无论是看当年美国内战时的联邦政府,还是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你都会发现这个特点。

美国的自信在于认定自己强大的工业基础,在开战后能迅速转化为军事能力。反观当年称霸全球海洋的西班牙,却已经在工业时代全面落后。不仅是西班牙,在美国旺盛的生命力面前,整个欧洲在19世纪末都呈现出衰弱的趋势。看看美国一家能占当时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就能看到这种一边倒的结果并不出乎意料。

不过西班牙毕竟是老牌欧洲强国,能够打败这样一个对手,美国在蓝海上的这个开局可以说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杜威后来也凭借马尼拉湾海战胜利,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海军特级上将”。

此图勘误

-END-

赠+

领取地缘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温骏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ly/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