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权威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朝圣之路》剧照

我们总是为出发找个理由,殊不知,心动即其理。

1、

六十多岁的眼科医生汤姆穿上亡子的装备,拾起其背囊,走上前往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公里朝圣之路。他的儿子,已过而立的丹尼尔在其母亲离世后,决定去看看世界,最后在法国比利牛斯山的暴风雨中“安静离去”。

作为父亲,他当然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儿子甘愿放弃博士学位,“自毁前程”,没有目的性地满世界瞎跑。因而,在影片开头,汤姆送丹尼尔前往机场的路上,两人就此稍微探讨了一下。

汤姆:我的生活与你不太一样,但这是我的选择。

丹尼尔:你没有选择生活,而是过生活(得过且过)。(Youdon’tchoosealife,youliveone.)

丹尼尔说出了“大多数人”的现状,但他自认不是大多数人,所以,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这个结果,最终以悲剧收场。

我们在面对死亡时,都要在前冠以悲伤的辞色,因为死亡,意味着失去。纵然人类的智慧教授我们死亡不可避免,要以平常心待之。或是活在当下,在死亡来临之前,过好每一天。

只是,大多数人,显然都没有这个觉悟。

我不是想说,丹尼尔的思想境界高于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大多数人,我也无意去臆断他濒死之时,经历了什么样的折磨,是懊悔,还是无惧。

生命始于偶然,我们被抛入这个世界,在渡过好或不好的长或者短的一生之后,重归虚无,对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而言,这都无以置喙。他人或可以共情,却绝对无法百分百感同身受。这是个体生命的唯一性以及因此衍生的永恒孤独决定的。

因而,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他人,无疑不是件好事。

令人扎心的是,即使他人再亲近,是爱人,或者父母,都无以豁免。他们失去至亲的痛和对后者的责备,终究只是出于自身的感受。

以致于或许,正是出于这个缘故,让汤姆很不甘,很愤怒,以致他最终忍无可忍朝自己三个同行的旅伴、尤其是三人中喋喋不休的杰克发火。

这从他后来的话中可窥见一斑:杰克和丹尼尔很像。

2、

我又要引用纪伯伦《致孩子》的这句诗: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儿女。

Yourchildrenarenotyourchildren.

TheyarethesonsanddaughtersofLifeslongingforitself.

你的孩子,你的至亲,是他人。

甚至,生命因自身的渴望而诞生。仅此而已。不仅对他人无需解释,对因此诞生的人,也一样。

这就是生命本身没有意义的缘由。

只是,生命没有意义并不意味着活着(人生)没有意义。

你若立足于“人生无意义”的观点,看待世界,你就回归了生命的自身属性,如路边的树木,如山林的野兽。这不是得道后的“无我”,而是混沌。

诚然,有生命的规律在前,未死亡时,你仍活着。你“活着”的生命里,不需要希望,也不需要超脱,只要满足本能和欲望,浑浑噩噩地“过”。

将此述套在汤姆父子口中的“大多数人”头上,未免过激,然而,这是现象背后冷冰冰的本质。本质非黑即白,不容妥协。这不是评判,是事实。

我并无意轻视“生命”,认为为了“意义”,死亦无惧。

作为一个曾险些走上“自死”之路的人,我想,自己还算是对生命保持有相当的尊重的。同时,我更加清楚,没有意义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是如何的不堪一击。

而作为一个曾经孤身在雪山里迷路,险些没能走出来的转山驴友,对于“朝圣”之举,亦从未轻视。

我深陷雪山的夜晚——就像丹尼尔在“伦塞斯瓦列斯”的路牌前徘徊、最后走进迷雾里——“生之本能”推倒一切,在“死之本能”莅临之前,走出去,成了唯一意志。

幸运的是,我活着走了出来。

我并不确定,这样的经历是否在后来成功阻止了深陷抑郁的我走向“自死”。不过,在对那段经历进行复盘时,我发现,自己能够渡过这片黑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窥见了生命的本质,遂而幸运地打开了人生的枷锁——

生命没有意义,意味着人是生而自由的,“选择”的自由!我们能够自主选择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这难道不比完成既定的命题要幸福?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有些人活着,是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仅此而已。此之谓“无常”。

所以,它与你寻找“人生的意义”与否并无绝对关联。

3、

来自爱尔兰的作家杰克,因为写作陷入了瓶颈,这才踏上此路寻找灵感。为了搜集素材,他还在朝圣路上做了一个非正式统计,发现大多数人因宗教及文化而来,当然,也不乏像来自阿姆斯特丹的胖子约斯特一样,是为了健康(减肥),抑或是不得不放弃未出世的女儿的萨拉这样名为戒烟实则赎罪的人。

此外,还有5%,则是在期盼奇迹,比如罹患脑癌的弗兰克神父。

至于汤姆这个堕落的教徒,又是为何?

负责处理丹尼尔案件的法国警长塞巴斯蒂安,问这个问题时,汤姆答说:为了丹尼尔。

这似乎和他决定出发时,抱着丹尼尔的骨灰盒用“我们”来表达,并且沿途洒下后者的骨灰等等举止相一致。

只是,他在回答时,仍下意识地用了“认为(suppose)”这样的非确定性动词。

塞巴斯蒂安则肯定地表示,汤姆走这条路是“为了自己,只为了自己”。

前者同样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作为过来人,他对此已有感悟。

吉普赛人以实玛利劝告汤姆说,将丹尼尔的骨灰撒向大海,这对父子俩都好。

此举无关信仰。却深得东方智慧的精髓,那就是“放下”。

所放下的,自然不是心中的他人,而是自己的执念。

这对于一个失去了独子的父亲来说,何其艰难,又何其重要!

所幸,汤姆照做了。

影片在最后,没有忘记给出汤姆彼时的答案——

风尘仆仆的汤姆背着包走在摩洛哥的街头上,这里,是丹尼尔“一定要去”的地方之一,是他的“希望之旅”。

汤姆放弃了他的“高尔夫俱乐部”,从此踏上漫长的旅途,似乎寓示着他终于不再“过”生活,而换之以“选择”。

这个选择,无论是为了丹尼尔,还是他自己,无论出于什么理由,纪念、赎罪,抑或其他,他的行为,其实都源乎自身,都是“为了自己”。

进一步说,是为了寻找自身存在的——亦即人生的——意义。

这是觉悟吧?比起在完成朝圣之路的证书上,汤姆签上丹尼尔的名字,这或许才是后者的期望。

他们选择各种方式寻找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为之痛苦却矢志不渝,有些人选择了走在路上。

然而,所谓的朝圣之路,其实并不在脚下,而是在你的心里。正如我开篇所说:我们总是为出发找个理由,殊不知,心动即其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ms/1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