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穷尽一生所追逐的,是远方是星辰大海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张满是鱼尾的图片,拍摄者孟杰自称“鱼尾君”,是一名91年出生的海洋科考船的驾驶员。在收集渔业资源样本的过程中,他注意到鱼在捕捞上船之后很快会发生颜色变化,同一个品种的鱼,尾巴颜色也会不一样。而且只拍鱼尾,也会让大家对留白的部分产生好奇,想要一窥全貌。 鱼尾君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收集鱼类样本的人,他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大卫·斯塔尔·乔丹。他发现了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而他最令人佩服的不是对鱼类的研究分类,而是他敢于否定过去的信仰和所有心血毁于一旦之际还能重来的勇气。 大卫·斯塔尔·乔丹受老师阿加西的引导,把“退化说”和“进化论”融合在一起研究并发扬光大。他在海洋上给鱼起名并评判其品行的行为与海明威《老人与海》里那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如出一辙。 他热爱自然,醉心于动植物的分类和变化;他尊重科学,将个人名誉置之一旁,致力于寻找生命真正的线索;他百折不屈,火灾、地震都阻挡不了科研的步伐。甚至孩子亲人也被排在了后面,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分类学事业。 ~~~~~~~~~~~~~~~~~~~~~~~~~~~~~~~~~~~~ 你可有感受过同样的话,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听起来感受不尽相同? 一句“讨厌”,在又一次接到甲方无理要求的乙方嘴里、在听腻了妈妈唠叨的孩子嘴里和热恋中在煲电话粥的女声嘴里说出,意义是不一样的。 一个7岁的女孩儿,正是对外界、对未来充满好奇的年龄,当她怀揣敬畏、充满希望地向爸爸问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时,得到的答案却是“什么都不是”。 生命没有意义——在更广袤的宇宙里,我们只不过是“一颗微粒上的一颗微粒上的一颗微粒”。这句天文学家的名言对于一个7岁的女孩儿来说,足矣毁了成长的动力。 《鱼不存在》一书的作者露露·米勒就亲身体验了这样的经历。长大后的她又不断面临爱情、亲情和心理上的困扰,让她得到救赎的正式上文提到的大卫·斯塔尔·乔丹。 前瞻性思维让他看淡生老病死由于大卫认同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所以他思考的问题都是物种层面出现的先后顺序、发展前进的方向、进化的趋势等等。人类作为万千物种之一,自然也无法逃离相同的命运。所以无论是他哥哥和第一任妻子的去世,还是后来子女的离开,都能让他从短暂的痛苦中恢复过来,继续心中科研追求。 天真和恶趣味调剂研究的枯燥在给新发现的鱼起名字的时候,好看的鱼就贡献出朋友的名字;难看的鱼就起敌人的名字。 回忆鱼类收集旅程的种种趣事时会写上各种吸睛的副标题。 宠物鹦鹉也故意选择一只说西班牙语的,一只说拉丁语的。让猴子骑在大丹犬身上。 写下关于老鹰和蜥蜴无休止的循环往复的童话来诠释质量守恒定律。 善于发现事物优点及接受事物变化大卫善于发现周遭事物的优点,忽略它们的缺点。 虽然不赞同老师阿加西关于人种优劣的多祖论,但是也没有跟随舆论否定老师的一切。他始终认为阿加西是他的恩师,是让他从自我怀疑到自信的力量,是阿加西老师帮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教会了他独立思考。 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无论是信仰的困扰,还是不可抗力带来的阻碍,都不能让大卫放弃他的分类学研究。只有对待科学他是严谨的、认真的。这也是他做出选择的唯一依据。大卫曾经说过“厄运只要过去,我便从不为其担忧。”生命有限,与其被过去困扰,不如着眼于眼前和未来。 从大卫对伪科学的言论中,作者看到了与父亲相似的人生观:承认个体的无足重轻,怀抱谦卑的生活。自然面前,人人平等。并真正理解了父亲那句“什么都不是”的真正含义。 正如大卫在他《绝望的哲学》一书中提到的:用科学的世界观探寻生活的意义,只能得到“徒劳无功”的答案和油然而生的挫败感。而救赎之道就是“手不要闲着”。 快乐来自做事,帮助别人、工作、保持热忱、斗争、征服,充分应用各项感官以及个人活动。 简而言之,就是“别想那么多,尽情享受生命旅程”。这不但对于作者,对于当下满心烦闷、既讨厌内卷又不甘躺平的我们来说也不啻为一种良药。徒劳无功是自然规律,绝望也不过是一种选择。无法摆脱绝望、抱着低落的情绪不放,只不过是懒惰和逃避的借口。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琢磨“人生的徒劳无功”上,怀有希望、充满信念,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最后所说: 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宏。<写在最后> 原本以为这就是《鱼不存在》这本书的全部内容,虽然心里有些奇怪全书都在讲大卫为鱼分类,完全没有提及“不存在”的话题。 继续读下去,我完全被接下来的反转惊呆了!而书名《鱼不存在》的缘由也跃然纸上。大卫穷尽一生为之分类的“鱼类”竟然并不存在。 而这正是达尔文想让世人明白的道理:“世上并非只有一种给生物排序的方式。”生命体很复杂,我们很重要!而我,在放弃“星空”后,得到了真正的救赎。 #文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tq/13327.html
- 上一篇文章: lt碧蓝航线gt最强整容搭配最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