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奥地利心理学家,一名幸存于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开创了西方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流派-意义治疗,年他将集中营经历和意义治疗方法记录成书《Man’ssearchformeaning》。

“弗兰克,集中营编号”,写道,“干枯的病死躯体被扔进两轮车上,囚犯推着车穿过几英里地的暴风雪,将死者扔进一处营地。死者装车前被随意丢放在角落,而营地名单必须慎重对待,及时更新,营区守卫关心的仅是名单而已”。在这里,人以编号标记,成为一个字面数字,与生死无关。编号后面的生命无足轻重,编号后面的命运、历史、名字,同样无足轻重。

约万犹太人在二战中被屠杀。万,在希特勒纳粹政府眼里,同样只是执行种族清洗任务的字面数字。

以色列建国后,为被屠杀的同胞修建了一座大屠杀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耶路撒冷新区,直抵苍穹的主展厅三层墙上挂满遇难者照片和介绍,小展厅里详细讲述着一个个遇难者的生前故事,“他”和“她”有名有姓,有家族历史,父母职业有据可查,黑白照片记录了“他”和“她”的家庭欢聚、事业学业、休闲生活,孩子们的天真和淘气从一张张黑白照片中溢出。在这里,“他”和“她”被还原为人,是一个个有名字、有历史、被家人珍爱、被社会尊重的鲜活生命。

纪念馆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向全球征集资料,如今已有万遇难者有据可查,仍有万姓名不详,纪念馆称将继续追寻,“直到每一个人都在他们的国里安息”。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巴勒斯坦,他们的情感同样真实。

“年11月13日,以军战机继续轰炸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武装则继续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11日起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造成十三名巴勒斯坦人丧生”,这次因美国大使馆迁居耶路撒冷城而引发的巴以冲突,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事实上,自年以色列建国起,加沙就是巴以冲突前线,七十余年的战火摧毁,以色列实施的海陆空隔离和封锁,将加沙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监狱”,靠着有限的国际救援物质,以及连接到埃及边境的城市地道走私物质,加沙的三百万巴勒斯坦人维持着免于死亡的生存标准。

加沙,以色列隔离墙围住的另一座集中营。沙特国王曾在国际上发声:“犹太人,你的苦难和阿拉伯人何关?为何要抢夺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巴勒斯坦人的生命不应和犹太人一样重吗?作为局外人,我更想了解,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你们的苦难,从何而来?

读完《耶路撒冷三千年》,我明白,苦难生发于耶路撒冷城。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为耶路撒冷这座城市作了一部传记《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TheBiograhy》),他本人也是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西蒙·蒙蒂菲奥里在文中写道,“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亚伯拉罕系(即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宗教在这里诞生,而世界也将于末日审判时在这里终结”,“在这个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基要主义盛行的时代,末世是当今世界狂热政治的动力所在”。

以色列境内,有20%的公民是巴勒斯坦人。如果一名以色列巴勒斯坦人,他告诉你,“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我为父辈没有在年逃离感到自豪。家乡就是家乡”,我们将更深切感受到,耶路撒冷,联结着犹太民族的荣兴和苦难,寄托着犹太人重建以色列国和第三圣殿的民族感情,同样,她也联结者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和复兴希望。而基督教徒的圣地情结,在耶稣诞生那一刻悄然生发。

1、两个国家的都城

年10月初,我们飞往耶路撒冷。

中转航班从莫斯科起飞,飞越南俄草原、里海上空,在地中海东南角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市降落。地中海东南角和约旦河之间,有片南北二百多公里长的狭长平原,是《希伯来圣经》(犹太教圣经)中所说的“迦南地”,“流着奶和蜜的土地”,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耶路撒冷,是迦南地上最耀眼的明珠。

迦南地位居尼罗河、两河流域和爱琴海古代三大文明圈的贸易通道,如今分布着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缘因素注定这里被历史一次次推上焦点。

同行航班有几名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身着黑衣黑裤、头戴宽檐黑帽,两根细辫从脸侧垂落,安静地吃着航班提前为他们准备的犹太餐,一路沉默无言。

到耶路撒冷已是半夜,马路上不时匆匆穿过一群黑衣黑裤人,似有要事赴约,坐在出租车上的我望着窗外,有那么一瞬间产生错觉,似乎来到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时差关系,我们凌晨即醒,早上六点钟朝着旧城方向溜达,天空刚放亮,沿路店门紧闭,一路都有小跑向前的犹太人,黑衣黑裤黑帽,肩披白褂,手拿一束长树枝,两条细辫在疾行中飘动,看地图,他们应该奔向同一个目地的-哭墙。

从雅法门走入旧城,在迷宫式小巷中弯绕,重要路口有三两或成群的持枪警察守卫。进入哭墙的巷道里又多了几道守卫,等我们登上入口,哭墙广场已经站满一排排犹太教徒,男女分侧而立,祷告声夹着颂经声传递过来,男声犹为深沉。犹太人有将许愿纸条塞入哭墙缝隙的习俗,我静立哭墙下,一位女生腼腆地向我借笔,我很抱歉身上没带。按照犹太教规矩,我后退离开哭墙,他们的哀恸如此真切,让我不禁落泪。

哭墙,原是犹太教圣殿所在,犹太人在早期辉煌时代,在这里两次建起圣殿,又两次遭遇毁灭。第一圣殿于公元前六世纪被亚述帝国毁灭,第二圣殿于公元七十年被罗马帝国毁灭,仅余一道西墙,即哭墙,犹太人自此亡国。千年来,重建犹太人国、重建第三圣殿成为犹太民族精神信念,哭墙,是他们距离上帝最近的祷告之地。

站立哭墙广场,视线爬上十几米高哭墙,石基之上,一座巨大的圆形金顶反射着在阳光,那里是同个天空下的另一个世界。是的,哭墙之上,正是伊斯兰教圣地,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七世纪初,来自阿拉伯半岛麦加的默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继承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神信仰,笃信上帝,承认摩西和耶稣是先知,默罕默德是最后的先知。

凭籍伊斯兰教指导下的强大军事组织和军事胜利,阿拉伯人走出阿拉伯半岛,征服波斯王朝,接管耶路撒冷。八世纪初,在哭墙废墟上,阿拉伯人陆续建起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并将先知默罕默德夜行登宵传说赋予阿克萨清真寺,使之成为除麦加、麦地那之外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自那时起,阿拉伯人不断迁入耶路撒冷,融合当地人,发展成为现代巴勒斯坦人,视耶路撒冷为他们的故土家园。

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的院门开在旧城街道,门口有以色列警察执勤,穆斯林可以自由出入,非穆斯林只出不入。我们转到哭墙北端,进到紧邻岩石清真寺的一处穆斯林民房,从这里远见寺里穆斯林们虔诚地匍匐在地,在阿訇领诵下祷告,声音洪亮,似有意盖过哭墙祷告声。

结束祷告的穆斯林从清真寺涌出,跟随他们脚步,我们来到城墙北面的大马士革门。从阿克萨清真寺到大马士革门的这片城区,位于旧城东北,是穆斯林聚集区,如今仍有十多万巴勒斯坦人居住在这里。年七日战争后,旧城逐渐形成四区格局,穆斯林区、基督教区、亚美尼亚区和犹太区,不同区域差异明显,犹太区公寓多为近现代所建,小区安静整洁,亚美尼亚和基督徒区环境类似,穆斯林区是商业区,街道窄小,店铺林立,游人摩肩接踵,热闹而拥挤的小巷当中,常有身披黑袍、只露双眼的阿拉伯妇女坐地行乞,身边幼儿匍匐在地,自顾玩耍。

旧城外连着新城,有轨电车是新城区公共交通。回酒店电车上,上来一群年轻女兵,扛着长枪和厚重训练包,上车后倚靠背包坐在地板上。以色列历次战争火线从来不缺女兵身影,国家实行青年男女平等义务兵制,巴勒斯坦人可选择自愿入伍。男女平等义务兵制塑造了以色列现代女性的独立平权意识,而伊斯兰教则着重培育女性依附男权的从属意识。现代社会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潜力往往和女性的独立和平权程度正相关。

傍晚的新城,店门仍旧紧闭,包括超市和杂货店,我好奇地询问一位当地大妈,得知这周恰逢犹太住棚节,是以色列法定假日。

公元前十三世纪,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尼罗河三角洲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客居埃及的犹太部落被征召为工地奴役,苦不堪言,在其中一个部落王子摩西的带领下,结群逃离埃及,越过红海,朝着耶路撒冷行进。耶路撒冷是摩西部落们的始祖-亚伯拉罕的牧居故地。“出埃及”前四百多年,亚伯拉罕从幼发拉底河流域迁出,在耶路撒冷附近游牧,繁衍出犹太部落。逃离埃及后的犹太人,在迦南地以南的沙漠里住着帐篷、流浪四十年,终于打败当地人,占领耶路撒冷城。为纪念此事,犹太人设立住棚节,搭建临时帐篷,在棚中生活七天,仪式中手持四物(枣椰、番石榴、柳树、香橼),摇动祈祷。我恍然明白,白天所见民居院子里、巷道间支起一顶顶帐篷,公寓楼的阳台被塑料布遮蔽,哭墙前摇动的树枝,原来都是住棚节仪式。那些飞机上的、在深夜和清晨疾行的黑衣们,在宗教圣日里,奔向宗教圣地,在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哭墙前祈祷,祈祷心愿不言而喻。

自伊斯兰教兴起的一千多年里,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人大多数时间以一等公民身份生活在迦南地,直到风云突变的二十世纪将巴勒斯坦和犹太两个民族卷入历史漩涡。犹太复国运动在二战后提速,来自欧洲、苏联和美国等地的犹太人,带着人力、物力和财力汇聚耶路撒冷,开启复国战争,于年建立以色列国。以色列建国,迫使70万境内巴勒斯坦人流亡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组建流亡政府,在中东阿拉伯联盟国家帮助下,于年在流亡地建立巴勒斯坦国。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有行政中心,然而,两国都将耶路撒冷立为法定国都。国都和国土争议,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及支持他们的国家阵营间播下纷争种子,每当宗教势力和政治势力失衡,种子就会发芽,酿成中东地区冲突,比如年美国大使馆迁馆事件引发的加沙冲突。在此地生息千年的巴勒斯坦民族,和在此地亡国又重建的犹太民族,谁更有权力拥有这个城市?尘世无解的纷争,也许只能交由他们共同信仰的上帝裁决。

2、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渊源

《耶路撒冷三千年》讲述公元前年到公元年间的耶路撒冷城历史,也是一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耶路撒冷的兴衰史。简要说,犹太教在第一个千年里在耶路撒冷创建,从兴盛走向衰落,退出耶路撒冷政治舞台,直至以色列建国,犹太教在耶路撒冷复兴。基督教在第二个千年在耶路撒冷创建,在罗马走上兴盛之路,在第三个千年伴随十字军东征步入耶路撒冷政治舞台。伊斯兰教在第二个千年从麦加起家登上耶路撒冷政治舞台,占据主导地位,直至以色列建国,退居二线。

耶路撒冷旧城的建筑、人文和历史,几乎都和三个宗教相关,三教传承发展和对立冲突,犬牙交错,无法切割。

雅法门是我们经常出入旧城的大门,因通往雅法港而得名。二千年前,希律王在雅法门南侧修建大卫塔作为行宫,以犹太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卫王命名。登上大卫塔,站在旧城至高点,小小城池一览无余,一平方公里的山头上,石头建筑沿山地高低分布,统一的黄色花岗岩石材本色,点缀一些红房顶和几个金色或绿色清真寺顶,十二米高城墙将城池围合,四周开八个城门。这座石头小城,就是三千年来历代政权中心和宗教中心。无一例外,每一次地中海周边帝国的潮起潮落,都在这座石头小城掀起惊涛骇浪,引发的政权更迭,带来的城市毁建,被石头记录,被后来人阅读。

闲逛旧城,实践另一种阅读体验,你可能在不经意间走入某个先朝先代,照面某段历史,转过街角,又跨入另一个时间节点。频繁穿梭于历史,让眼前的现实世界看起来不太真实,像万花筒的一幕,转瞬将逝,感叹,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狮门附近,有一处古罗马时代城市遗址,从几十米深处的排水闸口走回地面,坐在古罗马人排场讲究的浴池边,耳边传来隔壁清真寺的宣礼声;从圣墓教堂出来,走进街边一扇不起眼的小门,里面是俄国人修建的东正教教堂,内饰朴素简洁,教士正在举行宗教仪式,走下十几米深楼梯,却发现地下室连着希律王时代的街道遗址;犹太社区的街道,街边连着一个下沉三米的小广场,复位的罗马立柱彰显着古罗马风范,这个平行世界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著名集市;某户民居地下室,通向奥斯曼帝国年代的庭院。可以说,这座城市的每座教堂里、每座民居下,都藏着一段历史。

耶路撒冷干旱少雨,民居屋顶做成天台,当作休憩和晾晒区。我们从街巷随意拐进一户可供参观的民居,绕行几道窄梯来到天台,天台有小路通到后巷,放眼望去是连成一片的、高低错落的天台,有的用栏杆隔离,有的以楼梯搭接。寸土寸金的旧城之地,国王贵族的宅院也和其它民居相连,不过比平民占地大些、装饰奢华些,紧密相挨的天台,难免东家天台上的眼光遇上西家天台上的尤物,就像大卫王,晚上闲来无事在自家天台乘凉,恰好遇上属将妻子拔示巴在自家天台洗澡,被拔示巴美色诱惑的大卫王,引发诸多历史事件,他们的儿子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民居里常常见到泡菜坛子,腌的是本地橄榄,橄榄作为地中海重要经济作物,除了压榨橄榄油,还能腌制食用,当地人将它搭配在披萨和意式面中,风味美好,就像四川人经常将泡菜和牛肉面搭配食用。

地理环境深度塑造一个民族的人文和历史。天台下来,再次验证一个读史小经验,阅读之后探寻实地,总能带来一些意外认识,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的确有迹可循。

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渊源,就如基督教圣经包含《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

犹太人“出埃及”后,沙漠流浪之艰辛甚于埃及为苦役,族人心生回埃及之意。摩西为坚定族人留下信念,创建犹太教。据说,摩西和耶和华(上帝)订立十条戒律,刻在石板,引导族人放弃多神教,笃信唯一神-耶和华,作为回报,耶和华将迦南地赐予他们。

犹太先知先哲用时一千年,按照“律法、先知书、叙事、诗歌”类别,夹杂历史事实和神话故事,用希伯来文编撰成三十九集文书,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定型,称《希伯来圣经》,作为犹太教圣经沿用至今。

基督教圣经以《希伯来圣经》作为《旧约》,以耶稣门徒编撰的福音书作为《新约》,这种集合关系表明基督教是对犹太教的传承。

死海经卷的出土,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掀起波澜。几百卷的死海经卷里包含二千年前《希伯来圣经》抄录本,为古今版本比对研究和宗教发展史研究提供一手材料。在基督教文化盛行地,造假产业也没有放过这个市场机会,年,华盛顿圣经博物馆称,此前他们花重金购买的十六块死海经卷残片,经科学鉴定是现代伪造品。

从死海到以色列国家博物馆,是死海经卷的归宿之路,也是一条颇有意思的考古线路。

我们坐着公车沿死海南下,对岸是约旦,两岸都是黄色沙砾的陡峭山崖,干旱,寸草不生。死海其实是内陆湖,来自约旦河的河水蓄积成湖,干旱气候使水分过量蒸发,导致湖水含盐率比普通海水高几倍,让人可以浮在水面,然而没有生命寄生,的确是“死海”。

年,一位牧羊人偶然在以色列沿岸洞穴中发现藏有羊皮经卷的陶罐,此后共发掘出五百卷,推测是死海附近一个犹太教派的藏书,在公元七十年那场罗马毁灭耶路撒冷的战争中,为避战火而藏入洞穴。

以色列将死海经卷交由国家博物馆收藏。博物馆建在耶路撒冷新城区,仿如一顶陶罐盖子,白色混凝土外墙,弧线优美,立在方形水池中央。馆内是一个圆柱空间,带你走进一个黄土陶罐内部,壁上圈纹将你的视线带上穹顶,再越过穹顶,抵达天空。每个建筑元素都有深意。

死海经卷入洞,犹太人亡国。

犹太教义将灭国毁殿归结于犹太人不守戒律,背离耶和华教导,因而遭受耶和华惩罚。现实政治中,当时的地中海老牌帝国强盛,北有亚述帝国,南有埃及帝国,部落小国林立,资源战争不断,犹太国外部发展受限。国家内部,犹太教从初创发展到教派众多,一些教派上升为特权阶层,割据国家政治势力和经济利益。各派利益为做大自家,不惜结盟外部势力、输送国家民族利益,内斗不停,走向亡国毁殿必然。

希律王时代,耶路撒冷从国际贸易中聚集巨额财富,支付高昂税赋换取罗马帝国的军事保护和犹太公国自治。国内贫富阶层极端分化,而贵族阶层的罗马化和奢靡享乐更加激化社会对立,由此,平民教士呼吁净化犹太教,反对祭司贵族集团的特权利益,耶稣便是其中之一。历史似曾相识,让人联想到千年后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环境,以及当代所有国家都可能遭遇、或者正在遭遇的社会问题。

据《新约》记载,公元前四年,耶稣诞生在距离耶路撒冷南边不远的一个小城,伯利恒的一个马厩里。公元四世纪,马厩之上建起一座圣诞教堂,伯利恒从此成为宗教圣地和旅游胜地。现在,伯利恒隶属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自治区。

我们在大马士革门乘坐公交去伯利恒,车辆停在伯利恒市区入口的道路关卡,以色列士兵荷枪实弹地上车检查,所有巴勒斯坦人均须下车单验,其它人留在座位接受护照检查,对我们递出的护照瞟一眼即过。

路边高大的隔离墙上喷涂着红色、黑色抗议标语,墙上铁丝网和墙面标语在阳光下默默对抗。

伯利恒的城市风格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往圣诞教堂的街道被小商贩们挤占,各种蔬菜、水果、干果、手工艺品占道经营,留下的不宽路面人车混杂,我在人流中左挪右转,怕碰到地摊,也怕车辆碰到我。一群紧裹黑色头巾、身穿便服的巴勒斯坦姑娘欢笑而过,恰巧一位回眸说话,我被她艳丽的红唇和精致的面庞吸引,无处不在的青春之美,在伯利恒绽放。

圣诞教堂建立之时,距耶稣受难已近三百年,无可考证耶稣是否诞生于此处马厩。中午时分,教堂神职人员午休,教堂内排队等候进入地下马厩的人群足有百米长。约摸一个小时后,队伍开始放行。地下马厩入口狭窄,仅容一人低头通过,两个壮汉守在入口维持秩序,分批准入的人群在入口处徒然失去秩序,我被人流裹进洞口,昏暗光线下,随人群涌向一个祭坛,祭坛下方铺着一块大理石板,人们匍匐在石板上,抚摸它,亲吻它,石板上镶着一颗十四角银星-伯利恒之星,伯利恒的象征,在长明油灯照耀下闪闪发光。据说,银星所在位置原有一块泥石槽,是耶稣诞生的马厩。耶稣诞生在西方油画中很常见,不同背景中,圣母身着红色和蓝色丝袍,温柔环抱婴孩,传递出庄严圣洁的情感。从马厩到圣婴,这中间是一段神奇的造神史,各种因素结合下,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将一名普通婴儿推上神坛,并赋予全能权力,以规范和约束人类自身思想和行为。

教堂出来,我们在马厩广场边一家巴勒斯坦人开的饮品店里点了杯绿茶,一小把绿茶叶子,配上几片鲜绿的薄荷叶子,典型地中海口味,在饮料和食物中加入各种香料,薄荷、肉桂、孜然、九层塔、玫瑰香精……,事实上,香料一直是历史上国际贸易大宗商品,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将中西亚和印度出产的香料销往埃及和欧洲客户。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和权贵利益之本,也是地中海周边国家,包括犹太国,起起落落的根源,犹太祭司心知肚明。然而,拥有教育特权的他们,更愿意将亡国归罪于戒律松懈,以强化宗教地位。

耶稣出生不久被父母带往埃及,避过希律王针对伯利恒全城的杀婴令。耶稣成年后回到耶路撒冷传教,宣扬福音,度过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直至被捕受刑。

从耶路撒冷城东边的金门出去,穿过汲沦谷,来到橄榄山,山下有座小小的橄榄园,客西马尼园,园内橄榄树枝干巨大、树叶浓密,据说耶稣时代已存在。耶稣在这个园子里和门徒们吃完最后的晚餐,被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被犹太祭司抓捕。沿山路向上,半山有座东正教教堂,一组高低错落的纤细塔身,个个顶着鎏金的洋葱顶。半山之上都是犹太教徒墓区,灰色石椁整齐排列在露天墓区内,墓区也分高低,近山顶的一侧更像一个纪念园,许多犹太历史名人安歇于此。石椁阵列在阳光下没有阴森凄厉感,石椁里的犹太教徒有的已经躺了上千年,以他们的仪式,等待末日,接受审判,等待“义人”得救。

橄榄山顶挤满人群,都为一睹耶路撒冷城市全景,西斜阳光投在石头建筑上,神圣金光笼罩城市,最显赫的是哭墙之上的岩石圆顶清真寺,巨大的镀金圆顶熠熠生光,这个画面定格在明信片、摄影作品中,以及每个到过耶路撒冷城的旅人记忆中,成为这个城市的地标。

耶稣成为圣人后,所有和他有关的物品,衣袍、十字架、荆棘冠、杯子…….,都成为圣物。一千年后,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重金购买据称是耶稣受刑时戴的荆棘冠,为供奉它,特在巴黎修建一座圣礼拜教堂,所购圣物费用比教堂修建费用还多。荆棘冠后来转移到巴黎圣母院保存,成为圣母院三大圣物之一,在年火灾中幸存。质疑荆棘冠真实性的声音淹没在中世纪宗教狂热中,而巴黎因荆棘冠成为中世纪欧洲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对国王来说,这是一笔不错的生意。再千年,科学成为普世价值,世人不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dx/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