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格是多少元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5347.html
                            

原创沈卫荣读书杂志

编者按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场发生在美国东西岸两所名牌大学中顶级语文学家之间的争论。通过这个争论的故事,既能让我们领略研究“语文学”这门学问的难度,也对“超级语文学”的进阶有所了解。二者无论谁优谁劣,那种学问方式本身所散发出的博学、精致、执着和脱俗的气质,正是学术魅力之所在。

语文学vs.超语文学

沈卫荣

(原载《读书》年3期)

二〇〇五年,哈佛大学中世纪拉丁语文学讲座教授扬茨奥科夫斯基(JanM.Ziolkowski)先生发表了题为《超语文学》的长篇书评,同时对汉斯贡布莱希特(HansUlrichGumbrecht)的《语文学的力量:文本学术的活力》和塞思雷勒(SethLerer)的《错误与学术自我: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学术想象》这两部著作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

汉斯贡布莱希特(HansUlrichGumbrecht,—)的《语文学的力量:文本学术的活力》(ThePowersofPhilology:DynamicsofTextualScholarship,Urbanaand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和塞思雷勒(SethLerer,—)的《错误与学术自我: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学术想象》(ErrorandtheAcademicSelf:TheScholarlyImagination,MedievaltoModer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

贡布莱希特和雷勒都是当今美国文学研究界的大人物,各有各的优秀。贡布莱希特曾是尼采式的德国天才,二十六岁就当了德国波鸿大学的教授,一九八九年始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讲席教授,直至近年荣休。他的学术领域极其宽广,时间上从中世纪跨越到当代,范围上从语文学、哲学到比较文学、符号学、文艺理论和当代政治等。雷勒与茨奥科夫斯基的年龄和学术背景相仿,其专业领域也跨越中世纪研究、文艺复兴研究、比较语文学、儿童文学和学术史等多个领域,特别擅长英语和英语文学的历史分析,先后在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大学担任英语文学教授,二〇〇八年始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的文学院院长。颇令人震惊的是,茨奥科夫斯基毫不顾及这二位学术同行的情面,对这两本语文学著作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甚至不屑;他不厌其烦地在书中挑各种错漏,对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准提出了犀利的批评,或嫌吹毛求疵,但却针针见血。

哈佛大学中世纪拉丁语文学讲座教授扬茨奥科夫斯基(JanM.Ziolkowski,来源:nias.knaw.nl)

首先,茨奥科夫斯基毫不含糊地批评贡布莱希特的《语文学的力量》一书或是“有关语文学的著作中最不语文学的一种”,它的范围和做派可以“超语文学”“泛语文学”“假语文学”和“伪语文学”等名称来界定,但绝不是正宗的语文学。它更像是一种philo-blogging,即“热爱-写博客”的网文类作品。尽管这本书的主题是讨论语文学的核心实践,即如何收集、整理(编辑)、评注、历史化和教学文本等,但尽是泛泛而论,浅尝辄止,没有提供足够的实例引导读者去深入了解语文学的具体做法。而书中对所诠概念之定义的模糊和不一致、写作手法的随意和不规范、援引资料的片面和不准确等,都正好走向了语文学的对立面。

为了说明这本书在语文学意义上的不学术和不严肃,茨奥科夫斯基还特别列举了两个匪夷所思的发现:一、附于书末的作者简介中称“他的超过五百种的出版物,已经被翻译成了十九种语言”,然而,见于封面的作者简介中却说“他的超过四百种的出版物,已经被翻译成了十七种语言”。此或即是说,在出版社设计好封面等待作者提交定稿后付梓这段时间内,贡布莱希特又有至少一百种学术作品出版,被翻译的语言中又多出了两种,他肯定是一位罕见的学术“超人”(ubermensch);二、《语文学的力量》总共不过八十七页,然而其中绝大部分章节已多次见于不同语言和形式的出版物中,而且其内容也没有任何修改。看起来,作者对出版和再版自己的著作有着不知疲倦的热情,而这绝不应该是一位严肃的语文学家的做法。

茨奥科夫斯基觉得,贡布莱希特虽然著作等身,但更像是一名公知,本没有能力和资格写作一部有关语文学的著作,更没有必要出版这样一本已经重复发表多次的小书。记得此前二十余年,著名文艺理论家、耶鲁解构主义“黑帮”的大佬保罗德曼(PauldeMan,-)也曾发表过《回归语文学》一文,引起过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jc/1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