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获得创作灵感的有效方法
什么是灵感? 灵感,是人们完成一项工程的助推剂。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灵感可以是一道美妙的旋律,也可以是一段浑厚的和声。好的灵感,能让音乐人事半功倍完成音乐制作,同时还能大大提升作品吸睛程度。很多出名的音乐作品,都是源于创作者脑海里电光火石间迸发的灵感。人们以为灵感是来自于自己大脑的凭空想象,实则,它其实是来于宇宙,来于虚空。让自己的头脑,与宇宙、虚空之门产生链接,构建一条管道,音乐创作者的灵感才会被源源不断,持续得到输送。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针对业余爱好的音乐创作者,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苦难,一段美妙的旋律过后,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续写,就算花了大量时间在琢磨和尝试之后,过低的写作效率,依然会使自己觉得创作出的作品不够满意。 导致这个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音乐创作者在过去的创作过程中,仅仅运用了个人音乐审美和听感来进行创作,脑海中没有牢固的音乐知识库,甚至从未养成过树状图的思维意识。音乐学里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通过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正是为了帮助我们音乐创作者,寻找到一条没有灵感也能完成音乐创作的路。 在海量的音乐知识库里,所有的理论知识是枯燥繁琐的,加之人们的阅读惰性,往往是不愿意下功夫去阅读那些需要重复思考,咬文嚼字辨析,类比推理的内容。因此,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一层又一层的门槛之下,大量妄图通过投机来学编曲的人,才逐渐被淘汰,被剔除。 有没有通过不系统学习乐理知识,也能时刻保证有灵感稳定出现的方法? 有,但这类方法无疑属于偏门,并且没有得到过任何权威专业认证,写这篇文章与音乐人们分享,更多的目的是出于协助非专业或者纯粹爱好者,来寻找一条非常规的创作之路。文章接下来将要提及的内容,是介绍一些个人所运用到寻找音乐灵感的方法。 1)确定主题,想象画面 由于没有灵感,所以在创作音乐前,创作者需要先找到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便是确定自己的创作主题。在众多音乐类型中,前人们已经进行过大量的归类,诸如:古典、爵士、流行、民谣、嘻哈等。又或者:纯音乐、人声歌。 假设,我现在想要写一首史诗交响乐曲,那么我就会先去寻找自己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基于自己创作这首歌曲是为了传达什么理念?比如,我想描绘一幅军队出征的画面。 那么,就要顺着这个起点下去,想象这支出征的军队,它的精气神如何,是刚打完一场战役获得胜利的骄兵,还是打完败仗重振旗鼓的斗士,又或者是烧杀抢掠的暴徒,还是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的和平精英。 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除了制定明确的主题以外,创作者需要养成画面想象的习惯。如果连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想象过画面内容,那听众怎么会揣摩出创作者的意图。一首音乐如果失去了听众和发掘人,那它就会成为无人问津的闲置品,如同一潭静谧的死水,毫无波澜。 确定主题后,接下来是要确定音乐的表达情感,也就是到了确定情绪关键词的一步。上面说到要写一首描绘军队出征的画面,那就不妨从:大气、雄壮、激昂,这三个主流的关键词开始。通过这三个关键词,我会确定自己接下来会用到什么音源,一步一步靠听力辨析,挑选出自己满意的音色,当所有拟声配器挑选完毕后,即可从主旋律下手创作。 如果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发现配器不够用,还可以逐个添加,这取决于歌曲的情感走向和个人习惯。 没有主题,没有灵魂。很多时候,编曲初学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摸不着门路,他们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就如音源学院里的音乐生为了按时完成教授布置的作业,随便造一段音频,仅此而已。 从确定作品主题开始,注入自己的想象画面,让自己的音乐变得有灵魂,更立体。这种写作思维,其实是依靠联想画面,来激活自己的创作灵感,犹如电影配乐,只不过这个画面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而非照着导演的镜头一段一段编写出来的。各段落的节奏和时长,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握分寸,进行合理的音乐设计。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千篇一律的音乐,或同样是在描绘雨天,表达失恋,但总有些歌曲却能脱颖而出,在特定主题之下,作为听众,最先联想到的歌曲就是某个作者写的歌曲。而这位作者靠的不仅仅是音乐人对旋律的勾勒能力,更多的是源自其体验过强烈的情感波动,特殊的生活经历促使人对旋律的排列,会有着额外敏感的辨析。 2)听思辨学,旁敲侧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便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在储备了足够丰富的知识后,人们在写作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展示出优良文笔,而写作内容会连他本人都不自知究竟是出自哪里,所有的下笔犹如似曾相识,却又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结合了前人的智慧,创作出来的又都是自己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写某一种类型的歌曲时,那就不妨去多听别的音乐人是如何编制旋律,搭建音乐织体,塑造歌曲结构,通过他人的音乐作品,来激发自己对于特定主题的思考,从而找到自己的下键灵感。 什么是“听思辨学”? [1]听:听是指多听,多听别人的音乐作品。想写情歌,那就多听听流行情歌是怎样造句的。想写Diss的Demo,那就听听别人的Beat是如何分配鼓点的。 [2]思:思是指思考,思考这首音乐作品下,所有参与作者的表达意图,你可以细品作曲、作曲、混音手法、编曲结构等等一切你能豁然开朗得到的东西。为什么这首歌的听起来能很耐听,甚至他的能编排得不像,配器的编排能将这个烂大街的和声走向,遮蔽得那么好。 [3]辨:辨是指辨析,实则是细品歌曲,反复听,重复听。除了主旋律外,你还能听到的其他东西,如:和声走向,配器搭配。这首流行歌能不能变成爵士?4拍改成3拍又是什么样子?辨析,是为了帮助我们养成发散性思维,通过各种深思熟虑,让音符的编写更加巧妙合理,不让自己的创作风格受限,曲式结构单一。 [4]学:学是指学习,通过大量的聆听,大脑会不自觉地刻下浅层印记,这一类印记可能是某一两段出彩的旋律,某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音色等。这个学习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非刻意人为能实现的。 依靠听,来实现音乐创作的学习方法,我会在后续文章中提及这其中的奥妙。 你可以直观理解,这种灵感的寻找方法,来源于他人的劳动成果。一切的创新,均从模仿开始。让0变成1,为自己的风格定性,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通过听思辨学,让自己找到新的捷径,走入灵感之门。 这个方法会让大多数外行听众看起来很不光彩,为了写一类型的歌曲,去通过听别的歌曲来找到感觉,并且给人的错觉是,这种学习方法会培养惰性和陋习,稍有不慎便会误入抄袭、剽窃、照搬的死海。但每位音乐人从入门、成长、成型,所有的千锤百炼都是在闭门造车,在密闭的房间内,面对长长短短的音符,不断涂改,让梦想逐步实现的。 而每位音乐人必须知道的事实是,随着当今科技软件与网络日渐发达,音乐编曲的门槛在逐渐降低。稍微懂一点乐理知识,会走一套和声,便能写歌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我们不必怀疑那些没有系统学习过乐理知识,却又真的能写出歌曲的人,由于他的实践方法和学习方式走了非常规的道路,这当中遇到的曲折和困境,必然会从不同的角度袭来。比如作者认定自己在创作某首歌曲的时候没有抄袭,但事实上,他在写这首歌曲的时候,脑海里的潜意识,会根据过往单曲循环听到的那些旋律,随意摘取下来,在他不自知的情况下,把人给抄袭了。而听众作为第三者,是不可能站在创作者的立场,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思维空间究竟是怎样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阅曲无数的听众,只要听到似曾相识的旋律,就认定作者抄袭。 对于听众而言,区分音乐人抄袭的默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两首旋律近似的歌曲,后者必然抄袭前者。因为后者发布作品的时间更晚,这意味着他具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且完全有可能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 有些人写歌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抄袭了他人,而实际上他也没有过抄袭的想法,但写完以后却被听众发现抄袭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对这类音乐人的评判,笃定是专业能力不够,不懂得规避。我反复强调过音乐构成的四要素,旋律、和声、节奏、音色,评价所谓的抄袭要从这四个方向来同时比较。然而作曲的旋律上“抄袭”了别人,编曲上总不至于会高度近似,甚至完全一样。没抄就是没抄,理直气壮。 让自己的成品不完全照搬他人,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听思辨学寻找音乐灵感的方法,意在巩固音乐创作者的主题垂直性,通过聆听大量的同类型作品,以拔高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听觉分析,但这个学习方法,绝不是误导创作者走入抄袭照搬之路的馊主意。 3)确定和声,执果索因 毫无疑问,编写主旋律,是音乐创作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歌曲,只要在持续播放,它就如同溪水般持续流动,只要音频有波动,有扩散,它就必定会有一个主旋律,吸引人们听觉神经的注意,发现到主旋律的存在。 创作一条让自己情满意足的旋律,或为悦耳动听、或为揪心压抑,犹如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中搜寻到一条通往绿洲的求生之路,这份欣喜之情同样是溢于言表的。因为没有灵感,付出的时间所得到的成品满意度,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那在这种状态之下,可以从条框里,寻找自己的空间。键盘上有CDEFGAB,通过有限的音符,确立和声走向,再来逐步摸索出一条无限接近满意的主旋律。音乐人常规的写歌顺序,是先写主旋律,再来配和声。而先写和声,再来编主旋律,不仅大幅压缩了创作跨度,更为自己限制了旋律走向,因为旋律要配上正确的和声,才能让音频听起来更和谐。这种写作手法,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如同执果索因,推理学上又称为逆向思维。这个方法实现的前提,是得益于和声为固定的模板,它的构成成分是和弦,并且数量有限,而主旋律通常为单音,走向不定,长短不定,速率不定。 当人们听到的串烧歌曲,在感叹每位音乐人独具匠心的制作时,却并不知道这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曲,其能流畅衔接的秘密是在于和声走向是能续接的。 但不凑巧的是,和声,属于乐理知识体系的其中一环,斯波赛宾将《和声学》分为上下两册,用尽了大量详细的案例阐释了和声的运用,过于枯燥的专业术语和难以理解的曲式,足够让无数音乐人拒之门外。再过复杂的东西,也是能删繁就简的。 用一句话来介绍和声,我会选择说,和声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音构成的声响,而和声的入门,以及最终章节介绍的内容,全都是三和弦,三和弦就是由三个单音组成,掌握了三和弦,你就掌握了所有的和声。此处提到的三和弦,包含所有大小调三和弦。 可能有人会杠,你是不是不把七和弦、九和弦当一回事?请仔细想一想,七和弦明面上,的确是变成了4个音,但把这4个音拆开分别来看,是不是就等于两个三和弦构成?以C7为例,其实是C+Em两组三和弦构成,同样的道理,你也能把九和弦拆分成5个音,三组和弦,或者一组七和弦加一组三和弦。教条是死的,理解教条的人确是活的。 通过搭配和声,再来编写旋律的方法,需要少量的乐理知识,和一定的听觉审美,这条方法是有驾驭难度的。运用这个方法,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节拍、节奏、BPM,对于这些隐性的潜在变化,你能敏感区分出来,紧接着,便是运用三和弦的知识,挑选喜欢的、想要的和声,让和声形成一道没有起始和终点的圆,接下来,便能大鹏展翅,挥笔洋洋洒洒尽情书写想要的旋律了。 4)旅行远游 前文提到了闭门造车,关在房间里一直创作音乐。编曲人除了乐器实录,无非是用预载音源完成MIDI编写,再来后期混缩,完成音乐工程。如果创作完全陷入了死寂,既没有灵感,又不知乐理的状态,长期以往,将会陷入江郎才尽的自我认知中,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音乐人失去了创作音乐的动力,譬如丧失了对原创音乐的信心,认为自己不再合适搞创作,那这份心态无疑会对自身仅存的艺术细胞,造成毁灭性打击,从此一阕不振。 为了激活即将尘封的音乐细胞,刺激它们给自己更多灵光一闪的旋律,创作者可以通过远途旅游,来激活自己的大脑。 旅游和音乐,从学科知识上来看,它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隐匿,不浮于表面的。 首先,如果要对旅游进行词汇定义。常人所能联想到的特征是,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又或者是从未去过的地方,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可以是地广人稀的荒芜之地,无论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还是对道听途说的野文历史知晓一二。当你确实去到某个地方之后,你的常驻地理位置发生了迁徙,所经历的光照、被辐射覆盖的磁场、地球上的经纬度,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你的身体也会产生周期性变化,也许你不自知,但此时此刻的你,尤其是你的大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而这些条件的变换,足够让人产生各种浮想联翩的新旋律。 接下来我想说三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 第一个,当我站在泰国的某座寺庙里,身旁的游客川流不息,与我擦肩而过,我的目光却只注意到远方,一座久久吸引我的塔尖。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居然奇妙地冒出了“咿咿呀呀”的经文歌。伴随着编钟强烈的撞击,以及间歇性敲打的木鱼声,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短暂不到十秒的幻听旋律里。我能很确信,脑海里出现的那般旋律并不是来自过去我所听到的某段歌,但我的确被这短暂几秒的旋律给打动了,震撼到了,以至于我久久站在原地,被旁边的朋友叫醒,他们以为我在发呆做白日梦。 第二个,硕士毕业的那一天,我在美国参加毕业典礼,却只能远远坐在观众席上,看着那些竖立的国旗,无数的毕业生从舞台上登场谢幕,我多想站在台上,听着院长念出我的名字。但是,由于我的毕业申请逾期提交,导致我无法上台,按时得到学院亲授的学位证书,我只能怀着无限仰慕的心情,凝望台上的同学。席间休息,我去到了厕所洗脸,在各种复杂情绪交织之下,我知道这份遗憾除了再等一年,已别无他法能够补回,这时,厕所上方的音响,播放起一首能完全映照我心情的钢琴旋律。这首歌曲,我以自己的生命担保,我以前从未听过,也从未了解过这位作者生平究竟有什么人生故事。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大脑会给我一份强烈的预感和暗示,这首曲子一定是约翰·巴赫创作的作品。等我掏出手机听歌识曲时,我居然震惊的发现,这首歌曲果然是巴赫所作!《TheWell-TemperedClavier,Book2:FugueNo.2inCMinor,BWV》我少有的在评论区写下了自己的感想,那是评论区上,至今唯一的评论。 第三个,LaJollaCove只是一道极为普通,位于圣地亚哥的海滨。它见证了我与友人决裂后趋于凋零的友谊,与无数不知名路人问好的每个下午。我爱这片海,我喜欢那里的一切,无论快乐、悲伤。当我尝试为了它写下一首歌曲时,我离奇地发现自己居然能信手拈来,十分钟都不到的功夫,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创作,尽管当时,由于对软件制作的运用不够娴熟,稍有缺陷,但至今我却少有地喜欢打开这首歌曲进行播放,以回忆自己在那边经过的每个下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我们完全理解了音乐,就能把每个故事诉说成一曲又一曲的动人回忆。 不仅仅是远游,多与他人进行沟通,同样也能激活自己的灵感。当我对某一类型的歌曲产生兴趣,或者极度欣赏某位制作人时,我会寻找机会,尝试接触其本人,或为网络聊天,或为线下面谈,甚至合奏交流。当然,社交又是一门全新的学问,尤其是当自己的播放量、粉丝量等一切名钱权要低于你想认识的那位音乐人,你需要做好被他人无视的心理准备,并且这不能怪及他人对你的忽视,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你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你想结识对方,说明你有求于人,对方也有选择的权力。 假设你真的是那万分之一的幸运儿,遇到了一位极好的,不重名利却又欣赏你才华的伯乐,抓紧机会,好好深入聊聊吧! 5)刺激神经 这一条寻找灵感的方法,可能会给你的身体带来负荷,甚至陷入身体不健康的麻烦。 有这样一批音乐人,喜欢熬夜创作,他们并非是工作不能完成,而是无法容忍万一在此时中止工作,灵感可能就不会再来了,后面的内容也就无法续上了。更可怕的是,在这天晚上半途而废,跑去偷偷休息一会儿,第二天早上醒来,再来重复听这段作品,会觉得这就是一坨辣鸡,怎么会写得如此糟糕,可实际上却是,昨晚的时候明明能写得不亦乐乎,认为这会是自己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品。 所有人都知道熬夜的危害,晚上十一点过后,便是肝胆排毒,脑髓血液更换,如果熬夜工作,那么身体便无法得到休息。对于某类音乐人来说,偏偏奇怪的是,夜晚的精神独好,尽管脑子会时而恍惚,但冒出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旋律,是自己平常无法捕获寻觅到的。养成这种习惯的根本原因,是凌晨的特殊性。 老祖宗讲过一句话,叫: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子时的这个时间,是阴气最重的时间,同时又是一日阳气发芽开始,多数的生物都在养精蓄锐的休眠中,你可以在这个点注意到,此时要比白天格外清净,得益于安静的环境,人的注意力就能更加集中到自己做的事情里,恰好音乐创作是需要相当认真才能产出的。在这个时间点下的灵感,的确会要比平时来得更多。 还有一类的音乐人,为了寻找刺激,让精神陷入轻度癫狂,但又能保持清醒进行创作的状态,是会去接触烟酒毒的。在中国,毒是千万不能碰的。至于烟酒,适可而止。李白写诗的时候,常常与酒为伴,死的时候也是饮酒过度,最后投入大海里捞月。 临床实验和病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烟酒进入体内后,会使得身体神经兴奋,包括尼古丁进入大脑,酒精融入神经中枢,最后都会导致人体的情感抑制得到解放,这类解放也会使得自我戒备降低,很多平常不敢进一步想象,进一步去做的事情,就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格外强烈。 无论是熬夜,还是烟酒,用外在手段来刺激感官,进行灵感捕捉的方法,的确是能实现的,但我不会提倡,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把这个方法排列到最后的原因。爱惜身体,是为了能细水长流。这么多的方法,不需要单单纠结于其中一条。 音乐是一件感性的东西,尽管前人总结出来的丰富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走捷径更快地了解到音乐的本质,但创作本身是不需要过多的理论知识来束缚的。因而我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思考方法,都以感性为主,加上少量的乐理知识,大幅提高产出效率,这样的方法帮助我完成了很多作品,也突破了不少瓶颈,我非常想把这一类方法,通过文字说明,传递给正在苦思寻求灵感的人。 以上的五种方法,仅仅是能用文字进行正常表述出来的内容。还有几个特殊的方法,我是没办法向大家说明和分享的。前文多次提到,音乐是感性的,立体的,我们最好是不用前人的理论,和他人的评价,来评判自己。 在音乐里塑造的所有声音,是创作者发自内心最想要的某种结局。 梨花三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jc/8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信息就是钥匙,开启财富之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