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送女儿去参加美国的夏令营,所以提前一周到美国。天随人愿,今年本来就准备去美西的。女儿选课的时候,留给她的可选项并不多,其中就有一个是在西雅图。据夏令营主办方介绍,这也是他们第一次选择西雅图大学作为基地,可见确实是“心想事成”?现在坐在回程的航班上,想还是写点什么,以作纪念。

在“中国”

此次美国游,最大的感受是如同在国内。

第一站圣地亚哥,因有大学同学,一直住她家,而且她又照顾我极好,驾车接送,全程陪同,所有对外交往的事情均由她搞定。所以在圣地亚哥基本上一句英文都没说。圣市是美国的旅游胜地,因此在著名的景点如中途岛号航空母舰,耳边不时传来中文,看到中国人衣着艳丽在各处留影。

第二站参加美国本地的三日游旅行团,因主要针对中国人,所以导游一路中英双语,一辆大巴车上七成国内来客。甚至入主的酒店服务员也以中文为工作语言。参团期间,所逗留休息吃饭的地方均遍布中餐馆、华人超市(大华99)。中餐馆也不是之前在巴尔的摩所吃的美式中餐,而是地道的川菜和粤菜。

后来又去了著名的华人聚居区洛杉矶的尔湾。因一个多年好友移居美国,在尔湾新购置房产。那房子就是国内别墅的样式,与美国人习惯居住的完全不同:小区用墙围合,家家的院子相连,每个房间都周正,但院子很小。尔湾的居民约有半数是华人,我们在那里吃了地道的粤菜,早餐竟然可以吃到国内都很少有机会吃的烧饼油条,读华文报纸、看华文电视,除了天空湛蓝,气候凉爽外,似乎比北京还北京。

其间我还帮助客户谈了一个美国公司收购事宜,这次该用得到英文了吧!且慢,这家公司的股东也是华人,早年来美国定居,中文很棒。所以我们可以在美国用中文顺畅交流商务细节。

直到最后一站西雅图,才有一些“在美国”的感觉。但是因为女儿又大了一岁,我在心理上和行动上都更多地依赖她。西雅图不好打车,所以电话约车就是她的事情了。

所以,这次出行英语丝毫没有提升。也感慨华人移民的速度,未来十年,随着我们这批人的孩子陆续出国读书,移居的人会更多。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转型升级还要靠中美差距的后发优势,这么多华人在美国,应该也可以发现和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美西气候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对美西气候的了解使我对这句话深为认同。当飞机临近圣地亚哥,透过机窗眺望到遍布枯黄的干草时我大吃一惊,与我听说的或想象中的四季如春的海滨城市的景观相差甚远。落地后,气温非常低,相比北京的闷热这里太舒服了,需要穿厚夹克。但也很干,即使在市区,抑或UCSD这样当地最好的大学校园,也难觅绿色,枯草让一切都显得颇为萧条。据说,这里的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存在于大洋西岸,四季不分明,实际上一年两季,干季和雨季,雨季在冬天。太平洋虽然水量充沛,却无法给加利福尼亚崎岖的海岸提供雨水。这里大多是多山的沙漠,经常发生森林火灾。参加旅游团时,一路驱车北上,沿着海边的公路,左边大洋咫尺在望,右边沙漠也触手可及。右边大片的枯草,山脉起伏,隔很远有大树夹杂其间,大多是老树,数人方可合抱,枝杈发散,撑起一片不太厚实的树荫。遥想西部牛仔骑马驰骋于其间,应该是每一棵树都见证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有时路边有整齐的农庄,据说加利福尼亚中部农业发达,盛产瓜果蔬菜,供应北、南加州,其中葡萄更佳,有葡萄酒庄酿制葡萄酒甚至较澳洲、法国的口感更佳。

再到旧金山和西雅图,就只能用一个“冷”来形容。金门大桥常年被浓雾锁住,紧邻的大洋往往在夜间展开浓雾,输送生命之水。浓雾遮住阳光,更增加了“冷”的程度,以至于参观金门大桥时,在礼品店发现有纪念夹克卖时,我们的团员大多如获至宝,人手一件。

唯一在尔湾,所有的草坪都绿油油的,应该是人工灌溉得很好,可见当地之富庶。

美西大学

除了参团,我和女儿每到一地的规定动作就是到大学看看,去邮局盖戳。即便是参团,据导游介绍,自从他们的旅行线路中增加了斯坦福大学,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游客,中国父母大多想带孩子看看这些著名学府。所以这一行我和女儿先后参观了UCSD、斯坦福大学、UCRW、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大学。最漂亮的是华盛顿大学,有网友评价说华大是美国最美的校园,没有之一,因我还没去很多学校,所以不能做此结论。但此行的几个学校里华大应该是最漂亮的,古典的哥特式建筑极其恢弘,草坪和古树使人沉静。有些景致很象哈利波特的场景,而且这天颇为阴沉,更加契合。女儿很喜欢,但如果是我来陪读兼提前进入退休生活,这地的气候是我不喜欢的。斯坦福大学也很美,但因为我们是“到此一游”型的旅游,所以没有深入,仅在其标志建筑处上厕所兼拍照片。奇怪的是,虽然同处于旧金山,但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就很热,因为阳光热烈,且看到大学生在打沙滩排球,所以感觉斯大很有活力。西雅图大学也不错,地处downtown,楼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但与华大相比,明显缺乏历史感。

深入“downtown”

两次到美国,都住在郊区,downtown是远远望去的一片高楼大厦。早年学习中了解到的美国中产阶层大多居住于郊区,市区往往是穷人聚居地,没有切实感受,直到这次到西雅图。这次在西雅图居住于市区的旅馆,而且拿着地图走街串巷,终于对美国穷人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那天下午把女儿送到学校后独自返回酒店,心中颇有些失落。走累了,顺便在街角的一个STARBUKS歇息。坐在高脚凳上透过落地玻璃,街景一览无余。有白人中年妇女手举牌子,上书:“请帮助给我一份工作”;有两个黑人,穿油渍斑斑黑色旧棉衣在翻检垃圾桶;有非常肥硕的白人中年妇女,其腰围或许四人方可合抱,手搭在一个年纪相仿,体型正常的男士脖颈拍摄合影,而这个男士还有一个更年轻的男士,看起来有女子之风的,帮他取东西,扔垃圾;对面一个黑人独自大声叫嚷,似有疯癫之态;还有两个男子手牵手过马路;形形色色,组成复杂丰富的生态群。在西雅图downtown,常能看到黑人或两人对骂,或一群人高声喧哗,沿街乞讨的也不在少数。

在阳光明媚的加州,西班牙语成为第二官方语言,一来是因为早年这里是西班牙殖民地,二来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墨西哥人。墨西哥人维持着美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移民的优雅生活,他们承担家务、园林、建筑、杂工,犹如菲律宾之于香港。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华人大多生活优越,充分享受美国的好空气、好阳光。我想,这与20年前的景象应大不相同,发展是硬道理啊!

关于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圣地亚哥,虽然我刚从国内飞来,但仍然难抑兴奋之情。与老同学开启红酒,对饮小酌。我拉着她说国内的商业模式说得两眼放光,她听得昏昏欲睡。到了尔湾我朋友家中,我不由得又开始畅想与她“中美合作,共创辉煌”。这个朋友也是国内资本圈的老人(年龄不大,与我相仿),颇多资源,能力超强,情商极高。因老公大她13岁,孩子又小,所以随着老公的节奏,又兼顾照顾孩子,提前进入退休状态。不得不承认,她的状态其实还是很吸引我的。她老公颇通风水命理,我们有时会探讨一些哲学命题。这次她老公看了看我的手相,眉头紧锁地说:“你还真是劳碌命啊,非常劳累!”她也开始给我讲资本圈不断倒下的精英,成就了他人,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名利均烟消云散。

这天,在我完全没有工作若干天后,在我充分享受了加州的好空气和好阳光后,在我看了她家舒适而价廉的豪宅后,这些话直击我内心。是否可以考虑再提前退休,退休前也要工作有度,该拒绝的就拒绝,给自己的生活留些空间,给不同的生活体验留些空间?

.07.12-.07.2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diyagea.com/sdygly/7615.html